close

消除我們的恐懼

提交者: 奇蹟課程中文部 日期: 2006/4/6 13:25:36 閱讀: 91


摘要: 我們常常體驗不同程度的恐懼。此時﹐如果我們請求Jesus從我們的心中拿走恐懼﹐你想他會怎麼做﹖

--------- Jesus 會拒絕。為什麼﹖

“ 不少課程學員都抱怨﹐當他們閱讀《奇蹟課程》後﹐不是如期望的那樣﹐恐懼會消除﹐反而很明顯地﹐他們的恐懼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程度上﹐都在極大地增加增強。”真是這樣嗎﹖

恐懼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消除它會這麼難﹖

當你讀完Allen 這篇文章﹐你會發現奇蹟課程不僅一針見血地指出恐懼的來源﹐更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去消除我們的恐懼。

正如作者所說﹐“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個學習消除恐懼的教室﹐當最後一絲恐懼飄散之時﹐就是我們畢業之刻。”

何時畢業﹐完全取決我們。

彬鴻



彬鴻 譯




在記錄《奇蹟課程》前幾章時﹐Helen Schucman 顯然體驗到了很大的恐懼﹐而這一恐懼貫穿整個寫作過程。我只能想像這位學識淵博.在心理學科上受過嚴格訓練.又明瞭各種精神病症狀的女士﹐當聽到自己頭腦中有個聲音告訴她 “這是一個教授奇蹟的課程﹐請記錄下來” 時﹐她將如何反應。Ken Wapnick 在 “Absence from Felicity”------關於 Helen Schucman 和她的《奇蹟課程》手稿的故事中﹐指出 Helen不只僅僅為聽到這奇異聲音而驚慌﹐也為自己突然所擁有的不可置疑的神奇力量所驚恐。而她對 Jesus 的愛﹐也就是那頭腦中聲音的源頭﹐讓她掙扎不已。


在正文第二章中間部分﹐有一些內容是針對 Helen 備受困擾的恐懼的回應。針對這一感受﹐Jesus談到了一些關於恐懼的普遍原則以及應如何處理它﹐而這對我們所有人特別有用﹐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我們都體驗一定程度的恐懼﹐事實上﹐由於課程告訴我們﹐愛與恐懼是我們唯一的兩種情緒 (T-12.I.9:5,T-13.v)。如果我們不處於一種完全的徹底的愛的狀態中﹐那麼我們就是在體驗恐懼。“不是愛就是恐懼﹐沒有別的”。因此當我們意識到心中有恐懼時﹐就不用大驚小怪了﹐直到我們的覺知完全正確-------也就是說﹐直到我們完全超越我們的小我-------我們總會有恐懼要去對付。當我們沒有感覺到恐懼﹐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恐懼﹐那只是說我們我們沒有意識到。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奇蹟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覺察我們的恐懼﹐然後再去治癒它。



許多學員都抱怨﹐當他們閱讀奇蹟課程》後﹐不是如期望的那樣﹐恐懼會消除﹐反而很明顯地﹐他們的恐懼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程度上﹐都在極大地增加增強。但我相信﹐恐懼根本不是在增加增強。事實上﹐恐懼一直都在那裡﹐只是以前被壓制或是否認它﹐並把它轉嫁到外面的世界去﹐而現在它浮現出來﹐為我們的頭腦所認知。我們開始覺察到這些一直被庇護的恐懼﹐只有這樣﹐這些恐懼才能被釋放﹐我們的心靈才能獲得解脫。



我們常犯的一個共同錯誤﹐也正是 Helen在她恐懼浮現時所犯的錯誤一樣﹐即好像我們不應為我們所感受到的恐懼負責。在Helen這個例子中﹐她請求Jesus從她的心中拿走恐懼﹐然而令她驚愕的是﹐Jesus拒絕這樣做。正文第二章中﹐談到Jesus的回應以及為何他拒絕拿走Helen的恐懼。



課程教授一個不易接受的真理﹐即我們應為自己的恐懼負責。它告訴我們﹐恐懼不是不由自主的﹐“恐懼看來好像是不由自主的﹐是某種超出我們控制的東西﹐但我早已說過﹐只有積極有意義的行為才應是自然發生的”(T_2.VI.1:1-2)。Jesus指的行為是他前面所提及的論述﹐“奇蹟是一種習慣﹐應是自然發生的”(T-1.I.5:1)。他接著說﹐“恐懼不是我所控制的﹐但它可以被自我控制”(T-2.VI.1:4)。



如果恐懼真是不由自主的﹐我們將只能當它的犧牲品。“哦﹐可憐的我﹐這可怕的恐懼正襲向我﹐我怎麼辦﹖”然而﹐恐懼只是看起來不由自主地產生﹐事實上﹐它不是自然發生的。無論你承認與否﹐都是我們自己選擇了它。我們不是可憐的犧牲品。對此﹐我們也許會到無能為力﹐但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採取行動消除它。



我們常常認為我們的恐懼是由外面的世界觸發引起的﹐與我們的某種行為有關。事實上﹐Jesus指出﹐感到害怕只是一個跡象﹐即我們不願讓他來指導我們的思維(T_2.VI.2:10)。如果我們願接受他的指導﹐那恐懼的真正源頭就被認知﹐我們將不再視恐懼是由外面的世界引發的。



那麼﹐如果消除恐懼是我們的工作﹐並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做﹐我們該怎麼辦﹖答案很簡單﹕認清導致恐懼的根源在於我們不願意讓Jesus 來指導我們﹔現在﹐我們轉向他﹐對他說我們曾經愚蠢地害怕過他﹐現在祈求他牽著我們的手﹐指引我們的所有思緒﹐幫助我們轉變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虔誠地做到這一點﹐恐懼將立刻消失﹐因為恐懼只是一層煙霧﹐用于遮掩我們那試圖與上主和兄弟們分離的慾望。在同一節的後面部分﹐課程提到﹕“根除恐懼是你的責任﹐當你祈求我把你從恐懼中解脫出來﹐你只是暗示了這根除的責任不是你自己的”((T-2.VI.4:1-2).

“相反﹐你應該尋求幫助去處理帶來恐懼的源頭”(T-2.VI.4:3)。尋求幫助沒有錯﹐然而 Jesus 或聖靈不會直接拿走我們的恐懼﹐而是幫助我們根除導致恐懼的根源。這也是《奇蹟課程》的慣用教法﹐即只處理因﹐而不是果﹐直追恐懼的最深根源﹐而不是糾纏於它的表面症狀。恐懼是結果﹐我們該注意的是導致它的原因。



課程是如何描述“導致恐懼根源”的呢﹖答案在下一句﹕“根源總是基於一個與上主分離的意願﹐在那一層次﹐你可以消除它”。

如果我們快樂地認識到自己與上主和兄弟們隨時為一體﹐那怎麼會有恐懼呢﹐因為此時已無分離。如果我們與所有一切同一體﹐還害怕什麼呢﹐因為已經沒有什麼可招致恐懼的了。當我們視自己為一個分離的個體﹐那麼我們是孤獨的﹐猶如一個小碎片與浩瀚的宇宙相對﹐一個可憐的小生物站在無限偉大的創物者面前﹐當然這時候恐懼就會產生。



請注意﹐“意願”這個詞﹐是指我們頭腦中有意識的選擇。在這個層次﹐我們可以做點什麼。恐懼襲來時﹐看起來我們什麼也不能做﹐它突如其來﹐即使我們試著消除它﹐它仍不走。這正是表面症狀的層次。在這一層次﹐我們通常無能為力。然而﹐在頭腦更深處﹐我們隱藏著分離的意願﹐這分離的選擇也許是無意識的﹐但我們可以觸及它﹐並負責解決它。事實上﹐如果要消除恐懼﹐我們必須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分離﹐選擇認同與上主同一體。那麼﹐在這一層次上﹐上主 (Jesus或聖靈)會非常高興地幫助我們做出這樣的決擇。



祈禱時﹐不要說﹐“上主﹐請拿走我的恐懼”﹐應該說﹐“上主啊﹐請幫助我願意接受與你同一體﹐幫助我認識到我不再是分離的個體。無論如何﹐我真的不願與你分離”。這樣的祈禱將深入恐懼的根源﹐並消除它。



“你們太容忍自己的思緒紛雜﹐對自己頭腦混亂創造的結果又一味地寬恕”((T-2.VI.4:6)。當我們屈服於恐懼﹐在那一刻﹐我們正表達出分離的意願﹐恐懼只存在於自以為分離的頭腦中﹐以為恐懼是真實的﹐就祈求上主消除它。其實﹐這不過是我們分離意願的外在表達﹐沒有別的意義。當恐懼昇起﹐我們太容忍它﹐我們讓它進入我們的心靈﹐徘徊其中﹐而從不追究它的根源。我們總被動地寬恕我執頭腦所為﹐不採取任何行動﹐任其為之。現在﹐我們被要求扮演一個主動角色﹐從心靈中消除恐懼﹐不再被動地接受它的存在﹐我們需要確認我們願消除恐懼的意願﹐並尋求幫助去消除恐懼的根源﹐即分離的意願。



“特定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最根本的錯誤”(T-2.VI.4:7)。恐懼在我們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並不重要﹐無論是採取逃避還是侵略性的攻擊﹐這些行為上的形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認識那根本的錯誤.那恐懼的根源﹐即我們分離的意願。



我們太習慣於在表現層次上去處理問題。比如說我發現自己正處於擔心財政崩潰的恐懼中(無論是國家或自己個人的)﹐我會四處尋找一些東西來獲得信心﹐我會要求更多的錢﹐一份好工作﹐更高的薪水﹐或一種更安全可靠的投資方法。如果我擔心失去某人的愛﹐我可能會想辦法去抓住他們﹐或者我會祈禱﹐祈求上主讓他們更愛我。所做的這一切﹐不過說明了我正試圖在一個錯誤的層次上去解決恐懼﹐是在行為的表層﹐而不是思維的層次。我們以為恐懼的感覺是一種真正的問題﹐試圖直接對付這個感覺﹐但感覺是果﹐不是因。這個因是我們分離的心靈。或者有時我們歸咎恐懼於虛假的根源﹐即心外之物﹐並為減輕這個恐懼而試圖改變外在世界。課程忠告我們﹐當恐懼浮現﹐我們需要認識它從何而來﹕不是來自于外面一些不愉快的處境﹐而是一種錯誤理念﹐即我們希望與上主分離的秘密心願。



此時﹐認識到那根本的錯誤是什麼﹐糾正它就很簡單了。而且無論外在環境有何不同﹐改正方法總是一樣﹕“糾正方法是一樣的﹐在你決定做任何事之前﹐先問我你的決定是否與我一致。如果你肯定是一致的﹐那麼將沒有恐懼”(T-2.VI.4:8-10)。



用另一句話說﹐將你的思維置於 Jesus 的指導之下﹐這將消除你分離的感覺。無論何時﹐在你做出任何決定之前﹐把它交給這位內在師父﹐問他“我將要做的與你給予我的指導是否一致﹖”

恐懼根源是我們要與上主分離的決定﹐那麼唯一的解決方法是不停地確認我們與上主同一體。將一個決定交與他正是我們表達這種意願的方式。不是保持分離﹐而是一直在頭腦中與他合一﹐將所有決定都保持與他一致。這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種我們必須培養的習慣﹐這也許需要一些時間。



如果我們真的養成這一習慣﹐那將沒有恐懼。在做每一個決定時﹐我們等待﹐直到確定我們的選擇也是Jesus 的決定。如此一來﹐我們將無所畏懼﹐我們將發現他正指引著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的外在環境。我們心安﹐因為我們知道﹐此時我們正握住一雙堅定的手。



當 Jesus 說﹐“向我尋問你的決定是否與我一致”﹐我想他正教給我們一個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的方法﹐那就是問﹗我發現如果我問他﹐“我的決定是你的嗎﹖”我總會得到答案。如果不是﹐他會用某種方式告訴我﹐也許某人會說些什麼話或發生某些事以提醒我﹔或者我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一種否定我決定的感覺。當我的恐懼開始消散﹐我就知道自己的選擇正與他一致。對我而言﹐Jesus 的指導常常是否定的答案多于肯定的﹐比如答案是“不﹐不要那樣做”而不是“去Main和Market街的拐角處”。當我向Jesus 提交決定並尋問是否一致時﹐如果不是﹐我會得到答案﹔如果是﹐通常我聽不到任何回答﹔如果此時感覺平靜﹐我會認為是一種照著做的信號。



但請記住﹐特定的結果並不重要﹐無論我去Main 和Market街的拐角處還是去Hollywood 和Vine街的拐角處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當時的心境﹐是我不願與上主分離的意願﹐是我決定將自己的生活與Jesus 和聖靈保持緊密一致的意願更重要。這種意願的缺乏是恐懼的源頭﹐當意願再次浮現﹐恐懼就會消失。



一位讀者來信談到同樣問題。他說﹐當他盡力將所有的事都交由聖靈決定﹐無懼心態只能持續很短時間﹐然後他的恐懼又悄然返回。他問﹕“我怎樣才能保持基督的聖見更長久﹖怎樣才能將充滿恐懼的一生完全改變﹖”



是啊﹐如此巨大的本質轉變是需要時間的。這種充滿恐懼的生活是我們自己的決擇﹐轉變它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如果我們還沒有完全接受上主的愛﹐某些衝突的感覺還是會難以避免的。雖然有些人會有一種突然而又巨變的體驗﹐感到他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恐懼永遠消失了﹐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恐懼全部消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一消除的過程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我們都會做到。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恐懼是多麼可怕而又強大的敵人。事實上﹐它的唯一力量正是我們賦予它的。課程指出(練習手冊第170課)﹐我們分不清恐懼與愛﹐我們頭腦顛倒。這意思是說﹐我們被恐懼吸引﹐並緊緊抓住它﹐與此同時﹐卻又害怕愛﹐並將它推開。



我們賦予恐懼價值﹐因為我們錯誤地認為恐懼是保護我們的。恐懼與防衛成為我們不惜代價保護的對象﹐讓恐懼離去成為一種最大的威脅﹐我們害怕失去它﹐我們緊抓不放﹐並相信如果沒有恐懼﹐我們將被摧毀。同時﹐我們害怕愛﹐因為愛告訴我們放棄所有的防衛﹐這太危險了。所以﹐愛成為令人 害怕的東西。



消除恐懼可能需要很長時間﹐這並不是因為它太強大﹐而僅僅是因為我們內心並不真的想放棄它。我們也許告訴自己說想這麼做﹐我們也許向上主抱怨﹐責備他為什麼不拿走我們的恐懼。我們也許強烈地否認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恐懼﹐其實這才是事實真相。在我們心中某一部分仍認為保持一定數量的恐懼是有益處的﹐如果完全沒有恐懼﹐那才是最危險的。所以﹐消除恐懼所耗費的長時間是因為我們需要時間先去說服自己恐懼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我們選擇它存在﹐然後再勸說自己真的不需要恐懼。



其實﹐我們不必害怕恐懼和我們對恐懼的吸引力﹐所有這些都無法與上主的愛對抗。“這沒有什麼可害怕的”(手冊第48課)﹐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害怕”﹐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恐懼也是無足輕重的。我們有一種信念﹐即恐懼是很可怕的東西﹐這一信念使我們在消除所有恐懼的過程中倍受困擾。我們要更正這種信念﹐認識到恐懼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我們感到害怕﹐並不意味著我們是壞人﹐也不表示這是一種靈修的退步﹐對於那些還沒有完全與上主之愛同一體的人來說﹐感受恐懼是很正常的。恐懼是這個世界的特徵﹐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個學習消除恐懼的教室﹐當最後一絲恐懼飄散之時﹐就是我們畢業之刻。



這裡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在感受到恐懼時而不再畏懼它。“這位將你帶到這個世界的嚮導與你同在。當你再次抬起雙眼﹐你將注視恐懼而不再害怕它”(T-19.IV(D).8:6)。正文最長的一章(“心安的障礙”)一次又一次重複指出﹐不同形式的恐懼阻礙我們獲得心安﹐而最後一個障礙就是對上主本身的恐懼。我們需要有勇氣面對我們的恐懼﹐直視它們﹐不過我們不應在沒有聖靈的幫助下這樣做。有了幫助﹐我們將明瞭恐懼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後果。當感到恐懼時﹐我們平靜地說﹐“好了﹐我不再害怕它﹐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它根本無法改變上主對我的關愛﹐也無法改變我是誰。它真的沒有任何意義”。



曾經﹐我為某種令我難以入眠的恐懼所困擾﹐課程中的理念“我們的想法不具任何意義”﹐帶給我立刻的平安。我曾與那些恐懼的想法爭鬥不已﹐我試著想些其它事﹐我也吃安眠藥﹐但那些想法仍不停地襲入我的頭腦中﹐我發現自己陷入更大的不安中。因為我已學習奇蹟課程很多年﹐我應該沒有這樣的恐懼想法﹐然後﹐突然之間﹐課程中的一課浮現腦海﹕“我們的想法不具任何意義”。我開始運用這一理念﹐認識到所有那些恐懼的想法並沒有什麼後果。我不再否認自己有這些恐懼﹐我停止試圖去趕走它們。我明白擁有這些想法並不意味著我是個靈修的跛子﹐並不意味著我從課程中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它們真的沒有意義。那時﹐我給予自己一個許可﹐可以感到害怕﹐因那種感覺沒有什麼關係。幾秒鐘後﹐我安然入眠。



說到真相﹐課程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即真相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但我們將它藏於我們的恐懼之中﹐所以我們不願直視恐懼。這也正是我執的詭計﹐阻止我們發現內在的真相。



“它就在那裡﹐不論你在哪裡﹐它就在你心內。然而﹐你可能認得出來﹐也可能認不出來﹔它對你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妄的。你若有意隱藏它﹐它對你就不再真實了﹐因為你不只隱藏了它﹐還在外面裹了一層恐懼。在每一塊恐懼的基石上﹐你建起一個瘋狂愚昧的信仰架構﹐將真理埋藏其下﹐然而﹐你卻不可能知道這一真相﹐因你已把真相裹在恐懼內﹐使你無法相信﹕如果你愈正視恐懼﹐它就變得愈微弱﹐那麼它存心掩飾之物就變得愈清晰了”(T-14.VII:2.4-8)。



我們真的需要明白這一真理﹐我們越敢於直視恐懼﹐我們越會減輕恐懼。我們大多數人對付恐懼的方法﹐常如鴕鳥一般﹐一遇危險﹐就將頭埋於沙中﹐選擇逃避。當我們感受到恐懼時﹐招數不外乎要麼試圖推開它﹐要麼就否認它的存在。我們一直強烈否認一個事實﹐即恐懼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邀請它來﹐我們需要用它來阻止我們去發現內在的真理﹐當上主的光明向我們靠近﹐我們卻四處逃散﹕

“光明一臨近﹐你就會立刻衝進黑暗﹐逃避真理﹐有時會躲到比較緩和的恐懼中﹐有時則陷入劇烈的驚怖。然而﹐你會向前邁進的﹐因為你的目標乃是由恐懼邁向真理。你所領受的目標乃是真知﹐你的願心亦是為此而發的。恐懼似乎活在黑暗中﹐當你害怕時﹐表示你已向後撤退了。因此﹐我們應儘快加入那一瞬的光明﹐它必會提醒你﹐光明才是你的目標”(T-18.III.2:1-5)。



我們需要做的是承認我們有恐懼﹐並承認我們應為此負責。我們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害怕﹐因為我再一次選擇了恐懼﹐選擇了與上主分離﹐這不過是一個錯誤﹐不必為此感到內疚”。我們感覺恐懼是因為我們選擇不愛。

“告訴自己﹐你一定不知怎的作出不願去愛的決定﹐否則恐懼無由而生。由此可知﹐修正的整個過程不外是你所接受的救贖妙方這一大計劃中的幾個具體步驟。這些步驟可以歸納如下﹕




  • 先洞察這就是恐懼。



  • 恐懼源于缺乏愛心。



  • 缺乏愛心的唯一對治妙方便是完美之愛。



  • 完美之愛就是救贖”(T-2.VI.7:2-8)。



首先我們認識到恐懼和它的根源﹐即我們選擇不愛------也等同於我們選擇分離的意願。接著﹐我們必須接受補救的方法﹐即接受同一體或完美的愛。



“有待治癒的需求促成了救贖的出現。你若只體會到有待治癒的必要﹐並無法使你脫離恐懼。然而﹐只要你接受救治﹐你便已根除了恐懼。真正的救治就是這樣形成的”(T-2.VI.8:6-9)。



對治我們恐懼的補救方法的需求必須被認同和承認﹐我們必須直視恐懼而無所畏懼。但認同這種需求只是第一步﹐我們必須接受這種方法﹐也就是說我們需再次選擇接受愛﹐我們應停止將上主推開﹐接受他﹐接受我們已被寬恕﹐接受與他同一體。當我們再一次認識到我們與上主之間沒有阻礙﹐我們的關係親密無間﹐我們之間的愛牢不可破﹐那恐懼自會消失。



這些討論指出需持續關注我們的頭腦﹐當衝突臨近或任何形式的恐懼出現﹐先覺察它。這是整個過程的開始。但常常是﹐我們讓恐懼的思維進入而深藏心中。



正如 Jesus所說﹐“你們太容忍思緒的紛雜﹐對自己頭腦混亂創造的結果又一味地寬恕”(T-2.VI.4:6)。他也說﹐“你沒有足夠仔細守護你的念頭”(T-2.VII.1:7)。在學員手冊中﹐這種練習﹐即至少每小時提醒我們記住真相﹐將我們的心靈交與 Jesus 的手上﹐每日如此﹐從早到晚﹐這種練習是唯一消除恐懼的方法。我們必須學習守護我們的念頭。



“你可能一邊抱怨恐懼﹐一邊卻讓自己始終沉溺於恐懼中。我已經表明了﹐你不能要求我替你解脫恐懼。我知道它根本不存在﹐你卻不然。如果我干預你的想法及其後果﹐我便干預了基本因果律﹐亦即最基本的自然法則。如果我藐視你思想的力量﹐對你沒有一點兒好處﹐也與本課程的宗旨背道而馳。最好的辦法還是提醒你﹐你對自己的意念防範得不夠周密。你也許感到此刻只有奇蹟能幫你做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你還不習慣奇蹟心態的思想方式﹐可是這種想法是可以訓練的。所有施展奇蹟的人都需要這種訓練”(T-2.VII.1)。



消除恐懼是我們的責任﹐因為讓它存在是我們的選擇。我們選擇了它﹐只有我們可以讓它離開。如果Jesus 或上主插手來拿走我們的恐懼﹐這將藐視上主賦予我們的內在力量。課程的目的不是去貶低我們所具有的這種力量﹐而是教我們去認識它﹐並按上主的意願去使用這種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自己去消除恐懼。



我們也許認為要做到如前面所討論的那樣﹐能仔細地關注自己的念頭需要一個奇蹟。是的﹐這需要一個奇蹟﹐而這本書不正是教導奇蹟的課程嗎﹖這正是這本書的意義。我們可以被訓練成隨時關注念頭。我們可以做到﹐終將做到﹗









文章地址: http://accim.org/jj/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3/100

回朔地址: http://accim.org/jj/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玄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