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五章

創造神聖經驗的第一步是相信你擁有它是可能的。

那麼你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初步的——幾乎是贈送的。 然而,許多人發現這是非常困難的一步。因為他們很難相信有何一種“神聖經驗”能夠發生在他們身上。

(1). 一些人認為不可能擁有神聖經驗,是因為他們甚至不相信這種經驗的存在。

(2). 其他認為不可能擁有神聖經驗的人認為,它可能存在, 但他們不知道那是什麼,或怎樣去接近它。他們相信,只有對於那些美術家 、 僧侶和聖者們——將他們自己的一生全部貢獻給尋找內在真理和更高現實的人們,這些才是可理解和可接近的。

(3). 最後,還有一些人相信,儘管這些可以被普通人、一般人所接受,但他們自己不配。 他們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這麼想。一些人以為,一個人為了進入神聖經驗必須成為、做出或具有什麼特殊的事。它是專門提供給一些特殊階層的人們的,他們可能是普通人,但對此經驗有誠實、果斷的知曉,並且清楚他們那特殊的教誨——告訴他們只有一條通往神聖之路——是絕對正確的、在應用中無一例外。另一些人認為,在此生中由於他們自己的一些行為,使他們不夠“神聖”以使他們在任何事情上達成此經驗。

就是在這些多種多樣的觀念中,人們接近著神聖經驗——和生活本身。觀念,當然, 支配著人類所有的經驗。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觀念,產生圍繞著它的現實。那麼觀念是從哪里產生出來的?是從你怎樣看待事物中。你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創造著你對它的觀點。

自從第一本《與神對話》於1995年出版以來——寫下這些的十年以前,每過一年,我都更加確信這一點。 現在,在最近的一本,也是最後的一本對話著作,《在神之家》(將於2006年3月出版)中,對此過程有特別的描述。

文中說:

觀點創造理解,理解創造經驗。那個理解為你所創造的經驗,就是你稱之為的“真理”。

因為我知道這一點,因此近些天來我非常努力地試著以我的最高意願的觀點來看待每件事情。這意味著不是透過我所預料的、想像的、或者認為事實上將要發生的棱鏡去看待,而勿寧是,看到事情是以我對他們的選擇和願望而發生。

這不容易。我發現我已經被編織進了社會本身,而以最壞的眼光看待每件事。預期最低合意的結果。擔心著、煩惱著、折磨著自己,為那事情可能是多麼的壞,而不是預料事情可能會多麼的好。我已經同自己這種悲觀的傾向鬥爭了一生。有趣的是,就在此同時,我還非常地樂觀。我相信我是走在幸運之路上。神總是與我同在,每件好事情都發生在我身上,我能逃出任何事件——任何困境,任何地方——並安然脫險。

這兩個方面是怎麼並列在一起的我不知道,但它們並列在一起了。幸運的是,肯定的方面占80%的時間,否定的方面之占20%的時間——但是兩個方面都確實存在。所以我不得不記住以肯定的方式去思維,而將否定思維從日常的思緒中排除。

(順便提一下,在這方面具有極大幫助的是由Jerry 和Esther Hicks寫的《要求即被給與》一書。它告訴你怎樣將思想作為創造的工具,我強力推薦它。)

對於神聖經驗,持肯定思維

當必須作任何有關神的事時,我是絕對有忠誠之福氣的。我完全確認(A)確實有一位神。(B) 神在“我這邊”。(C) 神的能量可以運用在創造自己內在真實和外在經驗的所有時間中。

因為我相信這個,所以我的具有神聖經驗的概念幾乎沒有花費多少空想之路。我知道這個經驗的存在,我確信我能具有它。我確信我將具有它。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機會具有它。我相信它是我們那個一經索取,免費贈送的。結果是我在一種有規律的基礎上進入了神聖經驗。我的下一個目標、我的下一步是在這裏面保持更多的時間,生活在裏面,成為在裏面的,並且使我每日的生活由此發出。

如果你也能將自己的頭腦置於此地,或者現在你能達到此地,你已經朝取得神聖經驗邁出了第一步。然而,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你怎麼能達到此地呢,或者懷疑自己是否與在此地相配?這些是關鍵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第二個。

相配之論

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這是所有人最大的絆腳石。乍一看上去,你可能認為沒有人會相信自己“不配”與神聖相遇(或許多其他事,事實上),但是你將吃驚地發現,低自尊和缺乏自信是當今世界上人們所遭受的最普遍的精神上和情緒上的痛苦(同孤獨一起)。這在我們與神的關係中更是個事實。

為什麼?

這其實非常簡單。

成百萬的人是在相信他們生於“原罪”的環境中長大的。那就是說,在與神有關的範圍內,他們不配出生。這是他們的宗教告訴他們的。因此,“不配”是,對許多人來說,一個忠誠的條件。不信自己的不配就是不信神的代名詞。

其他宗教還告訴我們,我們都是罪人。同時,他們可以不認為我們是不值得出生,他們現在非常贊同的是,人類形式的生命已經使我們成為了低於完美的存在,不配坐在神那全能之父的右手上,除非我們得救。

確實,大多數的宗教,不僅僅是幾個,教導我們,為了有資格進入天上的王國,一定形式的淨化是必要的。天堂,看起來,是需要付出很高代價的。

我們所有的人必需,他們說,悔過我們的罪,並行在狹窄的小路上。有多少人這樣做了而得到了充分的成功,達到了神的要求,是一個可爭論的事——或者因此,傳統的智慧消失了。

不難理解,在我們父輩們繼續這樣教導的情況下,成百萬個百萬的人們是怎樣達成了認為他們自己不配遇到神——而遇到神,當然,是神聖經驗的全部內容。

經驗的定義

哦,是的,也許我們沒有在前面將這一點弄清楚。就是,我們在這裏講的是什麼。就是我們正在討論什麼。當我們談到神聖經驗時,我們是在談論遇到神。這也是一個面對面的相遇,而不是某些僅從概念上構成的東西。我們是在談論直接看到神,看到他就在我們的面前,知道他猶如是我們的一部分,經驗他猶如是我們這個整體的構成之需,並且我們以真實的感覺融合進這經驗之中。

這正好是我們去世之後的經驗,神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們不必為了擁有它而等到去世。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擁抱——確實,創造——這經驗。但是我們必須以為,那是可能的,並且我們配,做到這一點。

那麼,怎樣,擺脫我們自己不配的思想呢?

第一步是,再確認自己。我們必須再次決定——給許多決定一個新的——我是誰。好長時間以來,我們都假設我們不是我們真正的誰,以為我們的不配是可能的。在我們再確認自己之時,設想出我們正確的和真實的身份,那個涉及到我們的不配的概念就變得不再可能被持有了。

結束分離

當前,大多數人設想他們同神、同每個人、是分離的,同每件其他的事也是分離的。事實上,我們都在本質上與每件事相聯結——包括我們所稱為的神。當我們放棄了分離的概念——我曾將此稱之為地球上的“分離理論”——任何不配的想法也就都跟著被放棄了。

Robert Heinlein,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將此總結為幾個字,在他的小說《陌生土地上的陌生人》裏,由許多人說過許多次,這行字是,“你是神。”(Thou art God) Heinlein在他的書中,讓許多人在打招呼和再見時,互相這樣說。這句話,和這書本身,雖然意味著“虛構”,但他提供了一句有力量的、真實的話。

當你擁抱了你的真實身份,即神的那一天,就表示你永遠放棄了不知怎的,你是不“等於”神聖經驗的,或是不被包括在神的王國裏的。

神的王國就在地球上,神聖經驗就是生活本身,作為證明每件事都是一體的而生活,在歡樂的慶祝所有存在的奇妙和榮耀中生活。

許多人為他們與神一體這個概念而感到困難,然而,這實際上使他們不可能放棄與神分離的概念並最後擁抱真正與他們相配之事。

在《在神之家》這本書中,將這個問題正面地陳述了。下面就是在不久將要出版的這本與神對話中,對此問題所作的揭示的一個預覽…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分析,我就像,相對于神,大洋中的一個波浪。質料完全相同。只是體積更小。

這個分析已經被多次地運用過了,它並不是不恰當的。所以現在,讓我們定義“大洋”。讓我們在這裏將神比作創造者。幾乎沒有哪一個完全信神的人對這一點存有爭論。

如果神真是創造者,那就意味著你,也,是創造者。神創造了全部的生活。並且你創造了你全部的生活。就是如此簡單。

如果你以這種方式去想,你就能夠在你的意識當中把握住它。

你和神一直在共同地創造著——你在微觀上,神在宏觀上。清楚了麼?

好,我懂了!在波浪和大洋之間沒有分離。波浪是大洋的一部分,以某種方式在行動。波浪做大洋所做的同一件事,在更小的程度上。

那完全正確。你是我,以你的方式在行動。我給你能力使你正在以你的方式行動。你的能力來源於我。沒有大洋,波浪沒有能力成為波浪。沒有我,你沒有能力成為你。沒有你,我的能力無法顯現出來。你的喜悅顯現出了我。人類的喜悅顯現出了神。

這就是那段陳述。

下麵是另一個…

生活是神,使之物質化的。

一個需要理解的重要問題是,沒有什麼單一的方法,在這其中生活能夠使神物質化。一些波浪是微小的,僅僅是波紋,而其餘的波浪是巨大的,像打雷一樣地掃過去。然而,不論是微小的還是巨大的,永遠有波浪。沒有哪個時候洋面上沒有波浪。然而,每個波浪都是不同的,沒有哪個波浪被從大洋中分離出去。

差異並不意味著分離。這兩個詞不可互換。

你與神不同,但你沒有與神分離。就是你沒有與神分離這個事實成為為什麼你永遠不會死。

波浪在海灘上岸,但它沒有停下來。它只是改變了形式,退回進大洋。

每次波浪接觸到沙灘,大洋並未因此而變得“更小”。確實,返回流入大洋的波浪證明了,並揭示了,大洋的雄偉。然後,通過退回進大洋,它恢復了大洋的榮光。

波浪的表現是大洋之存在的顯現。

你的表現是神之存在的顯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玄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