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週日冥想-- 恐怖主義


十月

3, 2004

文章來源

: L/L Research, www.llresearch.org


週日冥想-- 恐怖主義 *

原註

: *




(譯者的話: 恐怖主義在地球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特別在美國911事件之後, 更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在這篇文章中 讀者可以認識恐怖主義的發源, 以及我們可以選擇的態度與觀點. 由於時間有限, 譯者只能擷取重點翻譯, 有心人可以直接到L/L Research 網站觀賞全文.)



小組問題

: 本週我們想問所謂"恐怖主義"的根源. 我們定義它為一小撮人嘗試獲取他們覺得屬於他們的東西, 並使用暴力的方式獲取. 我們認為遠從舊約亞伯拉罕(Abraham)時代 就種下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對立的種子. 我們也希望Q'uo能夠告訴我們這類能量的哲學背景 以及 如何在今日的地球上 解決這個問題.


(Carla

傳達)

我們是你所知的

Q'uo原則, 我們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意.


今天的詢問指向一個有些熱門的議題

, 如這個器皿所說. 請允許我們分享我們的思想 同時請你自己決定是否要相信這些話語.


當你的自由意志被確保

, 也就允許我們能自由地說話.


我們謝謝你的理解

.


今天的詢問一部分與恐怖主義背後的哲學有關

, 我們發現很難創造出一個好的答案. 因為我們相信哲學一般而言與恐怖主義是不相容的.


這學系統並不關切奪取其他實體自由的方式

而是如何防衛他們的自由.


尼采的超人哲學

1或許是最能夠為恐怖主義辯護的哲學了, 而其辯證論點可以被簡化成一句話 "力量即為正義". 我們不想為這種哲學辯護, 但我們發現它仍持續地運作著.


關於恐怖主義

最適當的速成哲學結構是 "吱吱叫的輪子先得到潤滑油"*, 這句話與其說是適當的哲學, 不如說是對於個人或群體訴諸使用恐怖方式 的解釋.


(*

譯註: 這句話跟我們的俗語"會叫的小孩有糖吃"有異曲同工之妙 ^^.)

 



------------------------------------------------------------------------------------



就我們所知

, 造物者是無限的, 超越所有的描述, 限制, 或區別.


造物者

就是一切萬有
, 可見與不可見, 已知與未知, 可能與不可能.


另外一方面

, 嘗試描繪造物者的一些特徵, 好讓特定密度及文化之內的實體理解造物者 這嘗試是有幫助的.


所以我們不會要求你停止嘗試去理解造物者

, 我們只要求你領悟你們人類所寫的關於造物者的作品都是文字, 它們不是全部的真理.

------------------------------------------------------------------------------------



你們的詢問帶出一個特定的

有創造力的實體 名為亞威(Yahweh) 耶和華(Jehovah), 據說, 它的指令引起約書亞(Joshua)及所有參戰人員的戰爭行為, 目的是爭奪領土, 這些故事在你們聖經舊約的摩西五書中有記載.


有無數人嘗試理解舊約人物亞威的心智

,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先前聲明沒有一個文獻記載的人物能完全捕捉創造原則的本質.


無疑地

被知曉為亞威的實體缺乏一些我們理解的創造原則之明顯特徵, 如它的普遍性 合一性. 對於造物者而言 所有事物為一, 所有生命都是同一個雙親的小孩, 太一造物者的兄弟姊妹; 那麼一個創造原則又如何會將一個實體豎立於另一個實體之上?


無論如何

, 被知曉為亞威的實體是個強大的力量 透過摩西(Moses), 約書亞, 與亞伯拉罕演出.


我們可以描述亞威是個地球守護者

它開始一個服務他人的計畫 卻沒有思考這樣的計畫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 它們選擇一個似乎比較適合的族群 透過基因工程 創造出一個新的次種族, 這是創造原則絕不會做的事, 但這些守護者實體們認為它們創造出一個更好的種族 有更多空間改善其心, , .


為什麼這些守護者實體們沒有想到這件事會引發戰爭般的行為

如許多無辜者被屠殺, 我們說不上來. 無論如何, 事情就是如此 因為這個干涉 你們的歷史以及這些族群的心靈能量因此被永遠地改變了. 它創造了一個明顯地不公平情境. 無疑地, 以薩(Isaac) 以實瑪利(Ishmael)的兒女們為這個干涉 以及它所帶來的許多複雜後果而哀慟*.


(*

譯註: 以薩是亞伯拉罕與正室所生的兒子. 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與偏房所生的兒子. 前者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 後者被認為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任何情境

一旦進入了歷史的溪流 它同時也進入了神話的溪流.


你或許嘗試追溯以薩後裔

以實瑪利部落的軌跡等等, 然而真相已經是十分模糊了. 除了部份故事已經失落, 殘留的故事也無可避免地被掌權者以有利於自身的觀點重新詮釋. 說話最大聲的人有權講故事 這種事情在歷史的每個階段都發生過 包括你們今日的(西方)文明.


然而

, 回顧戰爭與恐怖主義的歷史, 一般而言 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議題與 一些族群覺得獨占某些東西(perquisites2)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這種應得權利(entitlement)的感覺是暴力, 戰爭與恐怖主義的核心.


就創造原則而言

, 所有土地都是一體, 所有人群都是一體. 你們第三密度的設計是你們每一個基因族群都被期待佔有優勢一段時間. 一個族群, 好比你們白人族群, 長期佔有優勢並不在原先預期之內. 每一個族群的能量都有一個特定的方式開啟心胸, 以及不同的方式看待創造原則. 因此能量被預期呈現漂浮的狀態, 從一個主宰文化 流動到下一個文化, 再下一個, 以自然且韻律的方式進行.


目前全球人群有一個希望

, 傾向以女性原則做為創造原則. 因為, 以第四密度即將誕生的角度來看. 這股創造性, 女性能量持守服務他人的光, 會以適當的方式協助地球或蓋亞(Gaia)進行她十分女性 十分深沉 的分娩.這件事還沒有發生.


亞威群體放置某個族群的能量創造了一個停滯點

, 好比有人放了一個路障在地球的能量流動上. 因為該能量宣稱一神論, 宣稱只有一個上帝; 卻又陳述它只是一個部族的上帝*. 很明顯地, 它仍舊是多神論系統的一部分, 一個有著許多上帝的系統.


(*

譯註: 正牌的亞威並未宣稱它只是猶太人的神, 這是後來有個冒牌的亞威說的. 詳情請參閱一的法則Law of One)

在摩西的時代

, 世界正嘗試進入真正的一神論. Ra群體也嘗試在那個時代跟埃及的王子們講述真正的創造原則-- 太一.


摩西相當知曉這個真正的一神論

, 他在這個系統的訓練中長大, 他的心也奉獻給這個系統. 然而, 在他的時代 人們沉浸在許多神明的文化中, 他發現要同時 持守對於單一上帝的純粹信仰, 以及 成為他同胞的領袖 是不可能的事. 你們歷代的領袖都面臨這個挑戰, 一個領袖對於他的族群有責任, 他必須守護群體的權利與東西, 同時捍衛並維護所有其他群體的權利 他要如何兼顧這兩件事?


我們將你的注意力帶到聖雄

-甘地(Mahatma Gandhi)身上. 甘地十分地聰明, 他所學習的哲學 有大部分保留給服務自我. 然而, 這個實體的眼光強而有力地聚焦於合一 它拒絕接受任何關閉心胸 對抗他人的想法, 即使是那些收買並限制他自己同胞的對手. 在甘地與 握有印度統治權的英國政府打交道的過程, 甘地在任何時刻都避免關閉心胸 去對抗 或拿起武器朝向公認的敵人, 英國人.


使用樸素且易於了解的實質隱喻

, 好比紡紗(spin thread), 這個實體能夠在他同胞面前展現自我價值與獨立的形象. 一個實體要如何在 將棉花紡成紗的製程中看到獨立與自我價值? 然而, 印度人民接收到了甘地所提供的功課*.


(*

譯註: 甘地選擇紡紗有兩種意義: 抽象而言 紡紗是個轉形的過程, 象徵殖民地轉變為獨立的過程. 實質而言, 鼓勵人民紡紗 以自給自足 減少對西方服飾的依賴. 甘地的一生波瀾不斷, 但他始終堅持非暴力手段, 十分發人深省. 有心的讀者可以上網搜尋 '甘地' Gandhi獲取更深入的資料.)

在許多

, 許多方面, 甘地把那些英國統治者搞得十分難過. 然而, 這個實體從未有一刻是不真摯 失禮的. 如果他不是來自一個真誠愛的地方, 他的思想無法生根 他也不可能成功. 如果甘地痛恨他的敵人, 即使他做了一模一樣的事情 做同樣的政治表態, 他仍不會成功. 他的動機是如此的正直與純粹 以致於不論是印度人 英國人 都能夠看到它, 感覺到它, 最後, 尊敬它並回應它. 因此, 他協助同胞的工作 從未沾染暴力或恐怖主義的陰影 而始終保持 的美好色澤.


當你看到大小群體無法抵抗恐怖主義手段的時候

, 我們要求你看著這些被捲入公義及應得權利等議題的群體, 在每一個情境, 都有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 這條道路開始於內心, 它呼喚著聰明且悲憫的人們, 它呼喚著那些理解服務自我手段 但同時擁有敞開與純淨的心靈的人們 呼喚他們使用無條件愛的方式.


沒有任何理由能為暴力辯護

, 然而 潛藏在人類內心有種渴望: 保護自己的群體 對抗那些族群外的實體. 這是每個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沿襲自大猩猩(great ape)肉體載具的習性. 如果你檢視這些大猩猩的習慣, 如德斯蒙-莫里斯(Desmond Morris*)已完成的研究, 你很快就可以清楚地發現 暴力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對付的課題, 它並不是遠方的事物, 而是一個親密的朋友, 是你人格的一部分. 在你們每一個人的身體中都有一個寄宿者, 叫做暴力.


(*

譯註: Desmond Morris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 專門研究動物行為, 成名作為赤裸的猿猴- Naked Ape, 著作等身, 請參考 http://www.desmond-morris.com/books.php)

G先生*說他不相信自己會扣下扳機對抗另一個人類. 這是個高貴且值得讚賞的情操. 然而, 說這句話的人從未處於一種情境 即他所愛的人面臨性命危險.



當一個人受到威脅

他的本能確實就是扣下扳機. 當一個群體受到威脅, 群體的本能同樣是致命的反應. 不管有多少層外交 禮節 覆蓋於上, 在每一個情境的底部 雙方其實都接受一個模式-- 一個群體可以凌駕於另一個之上. 一旦這個基本的假設被接受, 總會有一個基本理由導向暴力. 一個暴力發起國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 便屬於公正的一方(得以發動戰爭). 有些群體得不到這樣的認可 於是別無選擇 被公認為不法之徒. 當一個不法之徒嘗試獲取應得的權利 便被認為是恐怖主義. 這是恐怖主義與戰爭的唯一差別. 這種人工的區別奠基於一個人工的假設: 群體們定義自己為彼此分離的.


(*

譯註: G為在場參與冥想的成員之一.)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人們傾向分割團體為次團體

, 再將次團體分割為次次團體 永無止境地分割下去. 人們喜歡看到自己的團體做對事 其他團體比較不成功. 人們不斷追尋一種 比其他團體 更優越, 更強壯, 更有理 的感覺, 因為這種感覺實在好. 找到歸屬的地方感覺很好, 屬於一個善良 有道德 正直的團體 感覺真好. 因此許多扭曲的故事不斷被述說著, 勝利的一方總是公正的, 而輸家活該處於貧窮之中.


我們認為

每一個應得權利都是令人質疑的, 而每一個公正的團體基本上都是不自然 沒有幫助的. 然而, 第三密度存在的整個目的就是要面對每一個人, 以及由個人組成的團體 所衍生出來的種種問題. 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 每一個實體都有機會在靈性, 心智, 情感, 肉體的進化旅程中成長.


你們要怎麼做才能將這個世界變成深情

, 統一, 和平的世界?


容我們說

這個願景從你開始, 就從今天開始. 不是以轟轟烈烈的方式, 而是以微小的方式開始, 從你週遭的人開始: 你的伴侶, 小孩, 父母, 家人. 在你面臨每一個決定 檢視你的想法, 其中是否有保衛的渴望? 是否有保護的渴望? 或者是擁抱太一(One)的渴望? 仔細地檢視你的思想 過濾掉那些與開放心胸缺乏共鳴的念頭.


我們也要求你聰明靈巧

, 與你們文化的限制與扭曲偕同工作, 而非嘗試丟下它們. 嘗試在這些限制中工作 好讓那些原本被設計來限制的東西變成解放的東西. 這件工作需要投注大量的聰明敏銳的心力 然而你們每一個人都有良好的心智, 良好的推理與想像力, 以及創意的才能. 我們建議你再加上幽默, 耐心, 以及無盡的感謝. 持續保持感謝的心, 你會發現每一扇被關閉的門都只是暫時的現象, 這些被憤怒 失望 敵意關閉的門, 將被 再次開啟.


這個器皿提醒我們時間快到了

. 我們全心感謝你們, 與你們分享我們的想法是如此喜樂的一件事. 我們希望我們可以鼓勵你們 並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 支持你們. 我們祝福你們每一位 謝謝你們, 一如往常, 我們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離開你們. 我們是Q'uo群體. Adonai, adonai.



原註:



[1] 尼采的超人哲學: The theory that Nietzsche offered was that there was “a mode of psychologically healthier being beyond the common human condition. Nietzsche refers to this higher mode of being as ‘superhuman’ (ubermenschlich), and associates the doctrine of eternal recurrence—a doctrine for only the healthiest who can love life in its entirety—with this spiritual standpoint, in relation to which all-too-often downhearted, all-too-commonly-human attitudes stand as a mere bridge to be crossed and overcome.” (From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nietzsche/.)


[2] perquisites 定義: “Something claimed as an exclusive right.”


[3] The Road Not Taken(未被選取的道路), by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feet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

譯註: 原註3對應的是Q'uo問答部分, 該問題大意是耶穌如果不殉道, 選擇繼續活下去 結果是否會更好? 回答時, Q'uo引用了這首詩, 這部分沒有翻譯出來, 一方面是時間有限, 另一方面覺得與本文相關不大. 但這首詩蠻優美的, 所以還是放在這裡, 讓大家欣賞 ^^. ]

----------The End., Translated by Terry.H. 2004/12/14.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玄禾 的頭像
    玄禾

    第五密度新人類

    玄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