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比方,如果把“整體宇宙”比作是一個星球,那麼我們的地球現在的地位就是這個星球上的一個國家裡的一個省裡的一個縣裡的一條街裡的一間房子裡的一個桌子上的一盤棋。


 


   在星球意識的建議下,這個星球上所有國家的代表,都來到這張棋盤前,都參與到這棋局中去。


 


   亙古以來,這盤棋探討的是誰是最後的贏家,誰將獲得冠軍,誰將最終引領潮流。


 


   鬥轉星移,如今,觀念改變了。所有的關注者這個當下這個始點,探討的是,如何在這盤棋局中實現完美的和棋。這樣,將沒有贏家,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也將沒有輸家。沒有損失的和平遊戲,健腦又啟迪智慧。這樣歡樂的和棋,是大家都認可的共贏狀態。


   從前這盤棋本打算作為一種推演,並且結果,將被標榜為一種贏得勝利的典範與紀念;如今,這盤棋的結果將依然是典範,但已經轉換成精彩和諧的典範,共榮合一的典範。


 


   棋,當然有競技,但轉換後的競技,只是為了體驗喜悅與快樂,這種快樂的競技,沒有最...,只有更...。這競技將促進我們棋藝的精湛與思維的恢宏。這實際上已經不能稱為競技,而完完全全可以稱之為遊戲。


   所有參與棋局推演的代表,都傾盡所有,都希望最終會出現一種有自己參加並最終形成的一種樣板產生。那必將產生,所以,所有參與者都將收穫屬於自己與整體的榮耀。


 


   所有參與者已經下完了這盤棋,看著這星羅棋佈,喜悅無以言表。但棋後大家依然覺得某一步如果換一種方式來下的話,可能更完美。OK,棋就是棋,方便點就在這,我們可以把下到那步的樣子,重新擺出來,然後接著下,看看能出什麼好結果。好的,就這麼做了。果不出所料,真的結果更完美。這下可激勵了大家的創造積極性了,大家都想在自己參與的某某步驟改換一下,也許都能有更如意的結果。OK,玩嘛,遊戲嘛,再來。於是,重擺棋局,接著下。


   呵呵,殊不知啊,下棋的人興趣盎然,棋子可累啊,讓不同的手摸來摸去的,一會放這一會放那,急了:“你們到底有完沒完啊?這個說放這,那個說放那,頭都大了!!!”棋子當然只是棋子,當把它們重新擺放的時候,它只記憶那個始點,所以在它看來,這棋是沒完沒了,說好的中午11點下完,現在都下午兩點了,還在那下呢!


 


   所有參與者這才關注到,原來棋子有棋子的局限性。其實,為了準備這次曠世棋局,挑選出做工最好的棋子,都是大師級的手筆,而且這些棋子將都由各個國家的精英來執手,這些棋子的擺位,代表著整個星球的願望。多麼大的榮耀,可是棋子很微小,它看不到這樣的宏偉,體會不到自己的舉輕若重,想像不到有保障的結尾後再重來的欣喜。但真的是棋子的一舉一動,都牽涉著星球整體均衡。



  
“當我們的意識嵌入到有限的棋子中,所產生的局限感知而引發的不平衡,我們充分理解並體諒。”棋手做出了如是的反思,“棋手與棋子是在不同層面運作的合作者,彼此需要互相的理解與體諒。因為那棋子,正是棋手厚積薄發的體現。作為棋手,只需拿穩那棋子,作為棋子,只需信任棋手。棋子是棋手的意識投射點,棋子與棋手在棋局中是無法分別的,無棋子的棋手與無棋手的棋子一樣,都不能促使一盤神聖棋局的誕生。”



  
好的,我們把以上文字中的某些比方換成大家目前在各級訊息中較為熟悉的名詞,再感受一下本文,也許會有些許的驚喜。


 


 文中名詞                       實際代表


這個星球                    整體宇宙
棋盤                        極性平衡試驗之場所 - 地球


星球意識                    源頭
各個國家                    宇宙中各界各次元的各種存有團體
棋子                        光之存有在三次元的意識存在方式(嵌入肉體載具中)
以贏為目的的棋局            對抗型宇宙運作模式
以和棋為目的的棋局          合一均衡的宇宙運作模式
以快樂競技為主的遊戲        植入“黑”疫苗的新宇宙(帶動宇宙的進化發展)
所有棋局代表傾盡所有        各級存有均貢獻出自己的DNA範本,


                                以供地球平衡實驗中運用
已下完的棋局                平行宇宙中地球已成功完結的極性實驗
在棋局某步驟中重新開始      當設定好結尾後,在另一平行宇宙中,


                                再添加精彩的環節,以發展更加完美的願景
完局與某步重啟之間時段      精微的停滯期(但棋子無法發覺)


 


 


 


 


   我們早已到達線性時間以當下為參照點的“未來”,圓滿完成了使命,但又覺未盡善盡美,仍有改進的空間餘地,所以又返回線性時間以“未來”為參照點的“過去”,也就是現在,來填充修補完善“歷史”。這中間“消失”的時間,也算是一種停滯期。它給我們的錯覺,就是依然在按照線性時間在繼續。所以我們說“未來是被保障的”,我們被“完全地愛著”,“不必擔心未來與外在,完全歸於內在”,我們可以更完善的地方,正是那裡。家在心中,家人在心中,愛人在心中,源頭在心中,那裡是我們要體會而平衡的。我們返回,並非是為作為大師而改變周遭他人,而是為了更完善自己,當自己完善了,光就無阻礙了,就閃耀了,我們就成為了“燈塔”,那是楷模的意思,那是其他未涉足此領域的存有的借鑒與參考的榜樣。


 


   就像《大話西遊》中的時間輪回時,吳孟達說的“門又開了”。為什麼會說“又”呢?因為似曾相識。想必各位家人生活場景中都出現過似曾相識的類似感覺。這一幕很熟悉,好像在哪裡經歷過。這其實是“返回歷史”時的一種糾偏保證措施。是在我們“未來”的那個時間點即將返回到“現在”時設置的時空座標,作用是保證我們在規定的時間內,由固定時空座標喚醒我們內在的解鎖密碼,我們的靈魂會自動獲取接下來的課程或任務安排。這特殊設置的點,也有觸發一定範圍群體覺醒的功能,只是這種功能,我們會在未來不停地微調,以適應由於宇宙轉化極大值點的臨近,而產生的無窮大的變數。


 


   凡是我們能記起的記憶,都是被保留的,都是最適合整體以及個體的。不適合的已經被刪除了。所以,請感恩當下的狀態。感恩促進了頻率的提升,頻率提升,將自動打開某些封印。


 


   (因此我們現如今需要的不是急於離開,而是如何繼續完善。當我們從“未來”返回“當下”的時刻,記憶已被抹除,我們不會記得我們返回前的躍躍欲試,而依然關注從過去一路堅持的“疲憊”與訊息的“食言”,可這真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麼?不過這種錯覺依然是被理解與接受的,只是,我們理解我們自己麼?)


 


   包容且原諒自己內心的所謂“過錯與缺憾”,我們將同時包容內在中其他人的所謂“過錯與缺憾”,包容,將沒有對立。當我們原諒了、包容了,也就不掛礙了,也就放下了,也就平衡了,作為彩虹的範本之一就完成了,我們折返的需要完成的課程與使命就更加圓滿了。我們將自由於對錯,自由於內在的極性對立與紛爭。當這種自由顯化,將沒有設定能阻擋我們,我們將穿越所有的我們不認可的設定,我們將變得堅韌而擁有更多的勇氣,我們將更寬宏地對待自己與他人,我們將更自信與信任。請記得,越大的“神力”,代表越大的責任。當我們放下掛礙,充滿源頭之愛時,我們的力量會隨之擴大,當你作為太一的延伸顯化之時,那正是你代表源頭行神跡于此之時。


 


   (關於穿越設定,我這裡有個題外補充。打個比方,一位黑女巫設定國王剛出生的公主將要在18歲死亡,以往關於這個童話故事裡的處理方式是,其他白女巫給出補充設定,說不是死去而是睡著了,非常象死去的睡著,但在很多年後,會有個王子,這個王子出於真愛吻了公主的額頭,公主就會醒來。這裡這個設定是在開頭設定的基礎上的並行補充設定。而我上一段提到的穿越設定,當我們內在與源頭足夠的對齊校準,足夠的包容與接納的時候,我們會對黑女巫的設定報以微笑,你告訴她“你是幻象”,她的設定即刻消失。然而當有充滿愛的設定發生時,你可以完全接納,甚至可以錦上添花。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我們完成測試,充分平衡,達到可以承擔足夠多的宇宙責任時,隨著靈性的提升,自然而出現的贈品功能。)


 


   請信任那全知的源頭,一切都安排得很好,只是,我們有時候忘記了靜觀察覺,那細微的轉變(最近睡眠中出現的“斷片”現象,即是“微停滯期”抹除記憶現象)。


 


   感恩這一切,感恩自己並體諒自己。當每一步都走得扎實,遊刃有餘地工作,隨心所欲地表達的輕鬆狀態,還記得麼?我們在天界時,稱之為“玩耍”。


 


   我最最摯愛的家人,今天,你盡興玩耍了麼?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165230102dwwh.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玄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