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類的起源和未來(II)---凱西解讀




2010/07/25 23:23



人類的起源和未來(II)


人類以他的意識頭腦思考(因為心智的其他部分,都會執行上帝的計畫)。人類根據他們感到什麼是正確的來建立理論——但他們不再確信。哲學和神學產生了。人類開始察看地球,發現他們自身所包含的秘密,但不能再以意識獲得答案。結果就是科學。


 


人類的計畫被付諸行動。人類從天堂的知識向下走到神秘的夢、顯現的宗教、哲學和神學,一直到達穀底,人類只相信他們看得見、感覺得到、和可以以他們的意識頭腦證明的東西。然後他們開始奮力向上走,運用他們剩下的唯一的工具:受苦、忍耐、信仰和心智的力量。


 


基督靈魂幫助了人類。作為聖經人物,基督靈魂以亞當、以諾和麥基洗德為名字,投生地球,以教導和領導世人。以諾和麥基洗德既未經歷出生也未經歷死亡。基督靈魂在這些肉身投生之後,認識到有必要為人類設立一個模式,以向他們顯示回歸上帝之路。基督靈魂承擔起這個任務,他由一個女人誕生,自願開始一個新的個人,一個新的靈魂記錄;儘管在這個新的個人之後閃耀著純粹的基督的靈魂。但一旦生而為人,與潛意識分離的意識發生了,基督靈魂開始了他的朝聖之旅。基督靈魂最後一次投生是作為加利利(巴勒斯坦北部一多山地區)的卑微的木匠,拿撒勒的耶穌。耶穌戰勝了死亡和肉身,成就了這種道,他放棄了小我的意志,接受在十字架上受難,並回歸上帝。他展示了人們可以實踐的模式。耶穌活過的完美生活以及他後來的不公正的被害,扭轉了他第一次作為亞當的輪回所帶來的負面的羯磨。


 


如今,人類正處於一種巨大的精神黑暗的狀態——這是黎明前的黑暗。人類的懷疑論已到了他們被迫得出他們直覺所瞭解的知識都是錯誤結論的地步。同時,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調查已到了它正在推翻它一開始所證明的一切的地步。自由意識正在發現,所有道路都最終通向相同的終點。科學、神學和哲學,它們原本互不相容,現在正趨向于相互融合。懷疑論正面臨自掘墳墓的境地。


 


人類從來都是他們曾經所是和所為的一切,他們曾經爭鬥過的和抵抗過的一切,他們所仇恨和熱愛過的一切。在地球的三維意識中,人類身體的每一個原子都是靈魂的一種反映——他們本性的一種結晶。他們的情感和神經系統、他們的心理能力、他們的才智、他們的好惡、他們的恐懼、他們的罪惡、他們的野心、他們的性格,就是自獲得自由意志起他們以此所做的一切的總和。因此每個人格個性——就是本性的一種世間外殼——都與每一個其他人格不同。


 


從一開始就是這樣。每一個靈魂的第一次獨立思考就不同與其他靈魂的第一次獨立思考。


 


所以人們的好惡、他們的欲望和夢想是不同的。業力法則——即因果法則——同樣使他們的悲歡各不相同,他們的殘障、他們的力量、他們的弱點、他們的美德和惡行、他們對美的鑒賞力、以及他們對真理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肉身的侵犯必須還之以肉身:地球的自然法則、而不是人類或上帝的法則,要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同樣的法則適用於一起行動的群體。存在著家庭、部落、種族和國家之間的業力。當發動戰爭的靈魂陣亡後再投生至物質世界,這個國家就會遭受戰爭。只有當一個國家以卑謙和諒解來忍受戰敗,只有當一個國家以正義和仁慈而無須勝利,他們才會擺脫戰爭的因果。


 


每一個人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業力造就的:有自己的業力、也有與他們一起生活的人和他們所愛的人的業力、他們國家和種族的業力、以及世界自身的業力。但所以這些業力,無論單獨或合在一起,並不比自由意志更為巨大。一個人對這些影響和衝動力的所作所為,他對這些的影響力反應,才會使他靈魂的發展有所不同。由於業力,一些事情比其他事情更具可能性,但只要具有自由意志,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因此,自由意志和宿命同時存在於一個人之中。他們過去的經歷限制他們在可能性之中,使他們傾向於某些方向,但自由意志總是可以“將劍從石中拔出。”(參閱亞瑟王的故事—譯者)


 


沒有哪個靈魂在投生之前不進行總體計畫。通過身體展現的人格個性是這個個人可能已經設想的許多計畫中的一種。其目的是處理個人業力中的一個或幾個方面。沒有什麼任務會遠遠超過這個已接受或選擇它的個性的能力之上。有些靈魂選擇他們自己的投生,設定他們自己的任務;還有些人,已犯下太多的錯誤,已危險地陷於世俗的欲望,根據法則,他們會在某個時候被送回對他們最有幫助的、最適宜的環境中去。任務很少被完滿地完成,有時甚至完全被遺忘。


 


投生的選擇通常在懷孕時作出,這時由父母打開通往塵世的通道。一種模式是混合父母的靈魂模式構成。這為業力運作設定了某些條件。一個自己的業力與這些條件相適應的靈魂會為所提供的機會吸引。由於模式不可能完全符合他們,他們必須考慮是否接納他們父母的一些業力。


 


除了模式之外,還涉及靈魂對身體的選擇:歷史將要出現的局勢、與父母以前的關係、在這次輪回中將會遇到的他所希望在一起的靈魂、以及將要和對方一起解決業力問題的靈魂。在有些情形中,父母是靈魂回來的唯一原因——孩子深愛他們,並與他們關係密切,直至他們死亡。在另外的情形中,父母被用作達到某個目的的方式——孩子會很早離開家庭,去做他自己的事情。


 


靈魂會在早到出生前六個月就進入胎兒,或晚到嬰兒出生後一個月才進入,但在後者的情形中,自嬰兒出生起,它就在嬰兒身體四周盤旋,它在決定是否進入。一旦作出決定,它就進入身體,在新的個性和靈魂之間、意識和潛意識就會分隔開,孩子的世間經歷就開始了。一個出生時就死亡的嬰兒並不意味著它被拒絕作為靈魂的載體。反過來說才對:由於自然力量,機會被從靈魂那裏拿走了,進入這個身體是不可能的了。


 


人格個性是本性的最顯著的一部分,它經歷三維意識。本性的其餘部分留在陰影中,為人格設定基調;欲望、鑒賞力、品位、愛好、以及籠統稱作“魅力”的性格——直覺對其作出回應的背景。


 


人格個性是由三次或四次輪回造就的,這是本性希望解決的塵世經驗的部分。個人的情感和才幹反應了這些輪回。夢、顯聖、冥想——深刻的、嚴密防範的人格的自我意識是在太陽系內的意識的其他狀態中的經驗模式。大體而言,智力來自於恒星:它是靈魂的心智力量,受到它以前在太陽系以外的創造的經驗的限制,並由它在太陽系中最近的經驗而變得更暗淡或更明亮。


 


因此,一種人格個性只是本性的一個方面。一個決定再次經歷地球的靈魂,會採用幾個人格中的任何一個,其中每一個都表達了它自己的一部分。當一個靈魂趨向於太陽迴圈的完成,這個人格就越來越多面化,表達出個性的更多部分。這是因為每一次輪回的負面業力在減少,所需要的關注也更少。最終,這個人格個性變成了對本性的一種完整表達,於是迴圈就完成了。


 


當本性屈從於塵世,因欲望而放棄理智和感性,它就變得越來越片面。


 


影響人格個性的輪回折射了它們在這個人生命中的模式。有時它們互相混合:一個孩子的父母會重新創造一種經驗的環境,而他的玩伴則會重新創造另一種經驗的環境。有時,這種影響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作用:家庭和童年會重新創造一個(類似)輪回的環境,學校和大學會重新創造另一個輪回的環境,婚姻會是第三個輪回的環境,職業會是第四個。通常輪回中的人和問題具有連鎖的關係,這樣,這個人格經驗的模式是一種合理的發展:當他們作好解決問題的準備時,問題就會在他們面前出現。因為輪回只反映了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福報和孽報),通常在一個輪回中會承受不止一個輪回的業力;如果這一生是成功的,那麼他在由肉身中解脫而獲得自由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當一生結束時,這個人格就消失了。它的模式被這個個體本性所吸收。它的記錄被保留,但它成了個性的一部分,個性從來就是它曾經是的一切的總和:在所有時代中它所思、它所經歷、它所吃的、喝的和感受的一切。


 


這樣,兩種極端的思想有了交叉的地方。無神論者和宗教人士似乎都是對的。無神論者說死後人格並不續存;宗教人士說靈魂在死後接受審判並回歸它的創造者。如果以人格個性來替代靈魂,兩者都表達了一個真理。這個人格受到審判,回歸它的創造者——本性那裏,並被吸收,放棄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在這個太陽系中的遊歷的本性,完善自己的總的計畫在繼續進行。作為一種嘗試或加強一個未來人格的性格的一種方式,意識呈現出另一種狀態。


 


因此本性的問題、團體的問題、種族和國家的問題被一次又一次地予以解決,直到自由意志解決了所有問題,靈魂就去往其他世界,其他太陽系、其他宇宙。


 


翻譯:DNA
校對:Winst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玄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