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門二


分類:高靈上師的靈性教導(轉載)


2008/07/25 10:53



實修法要
    對受與想的控制會令魂與靈(靈魂與靈性soul and spirit)發展出一種與肉體一樣應有的對稱性。在此以前魂與靈乃分不開的一團。(魂與情緒相連,靈是真正的本性)。天眼通會看到這一團是交錯,滾動,螺旋狀有著暗暗的紅,紅褐色,或紅黃色的雲狀體,在訓練發展後則成為亮麗的黃綠或綠藍色且有規律的形狀。這種能通往高等知識的規律性乃是學生將受與想規律化之後所造成的結果。就像自然界給了他見、聞、消化、呼吸、說話的器官,學生在修練中漸漸的學到如何用魂去看、去呼吸,用靈去聽、去說。以下就是一些對魂與靈的實修法要,這些法要是不論任何人都可以去實修的。第一是對忍耐心(patience)的修持。不耐與急燥會麻痹或毀壞我們體內沉睡的高等能力。心中絕對不能急著要見到修煉的結果。學生的不耐與急著要見到高等靈界是可以瞭解的。不過,若你對你的不耐還無法作主便無法真正的進步。要讓安心滿足於點點滴滴的進步,這種沉著寧靜的特質,逐漸融入靈魂深處。若只是想去對抗、壓抑這種“不耐”也是無用的,因為它只會越壓越強。壓抑只是自我欺騙,將它埋入了靈魂之深處。只有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依以下的想法放下,才能有所成就。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一定要訓練發展我的靈魂與靈性,不過我將會耐心的等待,直到高等靈界的力量發現我的心性,有資格進入高等靈界並為我開啟那悟道之門。”如果這種想法真的深深植入了學生心中,成為了他的本性,此時他才是真正的走入了修行的正道。這種特性會立即在學生的外表上看出來。他的眼光鎮定,行持穩重,決策果決,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不安與焦燥。在修忍耐心時,一定要注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的心念。例如,如果有人冒犯侮辱我們,在受訓以前的我們一定會馬上對冒犯者發出怨恨心,我們心中一定會湧起一陣瞋恨的波瀾。但現在我們心中要立刻覺照到這樣的侮辱,毫不更改我們的真正本性的無上價值。我們一定要以沉著冷靜完全無瞋的心面對這樣的冒犯或侮辱。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接受所有的侮辱,而是要能夠以一種“旁觀者清”的心態淡然處之。就好象冒犯者是冒犯別人時,我們要如何面對他的這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位冒犯者。要謹記這種訓練,不僅僅是外在的壓抑怒氣。而是真正的、靜靜的、微細的去改變我們那想與受的生命。也就是訓練到我們不再覺得這是一種受辱的狀態,也不再升起一種受辱的反應。忍耐心有著吸引高等知識的力量,而不耐心則有排斥高等知識的力量。在高等世界中,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用不安與急燥求得的。除此之外,貪求渴望心也是一定要除去的,因為這也是高等知識會回避的惡性。不論高等知識多麼珍貴,學生一要學會不去渴望它才能證得。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是無法證得的。這一點是要求學生要真誠的面對自己靈魂的最深處,要檢視自己是否真正的除去了所有的貪心與瞋恨。所有心性上的缺點,弱點都不能放過。只要他想個藉口放過自己,就等於是在修行的路上給自己放了一塊障礙石,唯有“自覺”方能除去這些障礙。“自知”當然很難,因為“自欺”的誘惑是很迷人的。然而,惟有完全真誠面對自己的人才能打開那洞徹一切的能力之門。不當的好奇心也要除去,求知要有全然投入的求知心,但動機不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要為了服務他人。這樣才是正確的發心。還有對希求渴望心(desire)的訓練,不要希求任何事除非你已確定這項希求,不論從任何一方面看來,都是一種純潔高尚的希求。這是另一項“黃金律” ,人們若確切的瞭解宇宙定律,知道如何發出正確的希求與渴望,他的願望便會成為一種“願力” ,自動的去實現圓滿這個願望。
    以下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例如很多人想知道自己的前世,但若一個人對那不生滅之定律,沒有最微妙而深刻的體會,這種希求便是完全無益無用的。如果他已有這樣的體會而希望有進一步的瞭解,此時他的願求便是純潔高尚的了,於是他的這個願望也必定會圓滿。如果你這樣求“我只想看看我的前世,我修行也只為了這個原因”這種希求當然也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養出一種歡喜奉獻學習的心,完全不含以上那種不正確的發心。我們也要常常珍惜養護那些正確的發心與願望,那些能夠自動圓滿的發心與願望。如果我們生氣煩惱,我們便在靈魂世界上築起一道牆,滋養靈性耳目的力量便無法進入。例如,有一個人對我生氣,在靈界可以看到他送出一道生氣的光流,如果我的修行還不到家,還能被人激怒,我便看不見這一道生氣之光流,因為我自己的怒氣封閉了我能見的靈性之眼。當然,你也不要假設當你不會再發怒時,便能立刻見到靈界的各種現象。因為障礙靈性耳目的原因有很多,許多人降服了自己某些習氣,但卻忽略而放肆於其他的許多習氣。神通是只會在所有不良的習氣都沉滅後才會顯現的。無可置疑的,在修行初期會有一些小神通顯現,但它們是很幼嫩的能力,正確性不高,可信度也低,如果不好好的養護,持續降服習氣修行(所謂的“長養聖胎”)這些能力可能很快就會消失。除了易怒、慎恨心之外,你還應該對治的習氣有膽小、迷信、偏見、虛榮、野心、好奇心、傳遞小道消息心,以及依據人們外在的階級、性別、種族起的分別心等等。在我們這個時代,很難讓人們瞭解為什麼對治這些習氣與高等靈界的認知力有所關聯。但每一位靈性科學家都知道,淨化自己的習氣要比“多聞”或機械式的“做功課”有用得多。不過要特別注意不要誤解了對治習氣的方法,並不是有勇無謀就可以變得無畏。也不是閉上眼睛不看人們的種族、階級就可以變得沒有偏見。其實是惟有我們不夾雜個人偏見時,才可以正確的看得出所有事物的本質。就算不談靈性,我們可以說若我們對某些事特別畏懼便無法正確的估量它的本質。若談靈性,我們則說對種族的偏見便會讓我們無法見到對方靈魂的本質。學生就是要在這些基本的課題上下功夫,細細的修行。其次是要三思而後言。“每一句未經仔細思量出口的話都是內修的絆腳石”學生在與人持反對意見時,不是要注意自己想說什麼,而是要注意對方的意見、感受、甚至於偏見,要能判斷對對方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這並不是要學生不說自己的意見,而是要將下列想法成為學生的本性,這個想法是“重點不在於我們的意見不同,而在於是否經由我的貢獻己見,讓他見到什麼是對的”這種想法會令學生修得“柔軟心” 。柔軟心乃是所有內修修持上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堅硬心會嚇走開發天眼的力量,柔軟心會清除所有的障礙並開發所有的靈性器官。除了柔軟心之外,學生靈魂中另一項漸漸滋長的特質,乃是一種能夠心中、靈魂中,完全維持寂靜細心的注意觀察身邊的所有有情生命的能力。身邊的有情生命於是映照于學生身上,令學生的靈魂成長,成為有規律的結構,就像植物在陽光下成長一般。柔軟心與忍耐心為靈魂開啟靈魂世界之門,為靈性開啟通往靈性世界之門。堅持練習內在的寂靜,關閉外在的感官雜訊,令亂竄的妄念止息,在你耐心靜定的等待之下,高等世界的力量開始圓滿你的靈魂與靈性的耳目。不要期望立即能見到魂與靈的世界。你所做的一切就是在開發高等感知力,惟有高等感知力成熟時你才能用魂與靈來聽。你的靜心練習與日常生活工作並行,不要想強迫的去吸引任何高等世界的力量,要在你心中深深的印下這個想法“終有一日,在我有足夠的修為時,我將證得我命中註定會證得的能力”在隨時觀照以上的想法中他漸漸的淨化自己。如果不依法修行便會白費力氣。對於那些沒有耐心不願持恒心毅力靜心的人而言,修證確實是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行的障礙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真心願意避除障礙的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持續的強調,因為許多人對於修證之道持完全錯誤的見解。在某些方面而言,做到一些初步修證的要求並不難,難是難在你是否能在面對每日生活的難題中,日日有所進步。

    除此之外,此處所教的絕不會對你的身體或靈魂的健康有所傷害。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會讓你較快的有些神通,此處所講的與那些方法完全無關,因為那些方法會產生一些有經驗的靈性科學家,所不希望見到的後遺症或副作用。而且也因為片片段段的這類方法不斷的想辦法傳入人群,我們一定要提出警告。只有啟蒙師才知道真正的原因,這類方法的真實面目是絕對沒辦法公之於大眾的。片片段段的這類方法,絕對沒辦法修得真正有益的結果,反而很容易奪走你的健康快樂與安全感。最好完全謝絕這類方法,不要挺而走險,不小心糊塗的陷入了那你完全不知其本性本源的“黑暗力量”之中。有關修行的環境我們也想提一提,因為它也有其重要性,不過,它的影響是因人而異的。你若在一個充滿了利己主義的環境中(例如,在人人只為了生存而奮鬥的現代城市)修行,要覺知到這種利己主義的力量,對你的靈性器官的成長,是會有不良影響的。當然,你的這些器官有其內在的力量,外來的力量絕不會毀了它們。就像百合花不會長成薊,你的靈魂之眼也不會長成別的東西。不過如果可能的話,學生應儘量在安寧莊嚴而美麗的大自然中做自己的功課。能夠在大片的綠林中,或充滿陽光的山頭,這一類簡單美麗的自然環境中修行的人,是格外幸運的。它們會讓靈性器官在和諧的氣氛中成長,這是在現代城市中無法得到的利益。能夠至少在那兒時呼吸到松樹的香氣,遙望白雪皚皚的山頂,靜靜的觀察林中動物、蟲子生活的人,當然也是比城市人幸運的。不過城市人也可以用靈性的文獻滋養你的器官。如果你不能在自然環境中修習,你便應該多讀靈性文獻,例如:佛經、天神之歌(Bhagavad Gita)或是聖約翰的詩篇(St&S226; John&S226;s&S226;Gospel)等靈性文獻。修持的人要選對自己的方法,以方便自己達到能見靈界真象——開光的那一層次。靈修的老將可以講出許多開光的情景,對未啟蒙者而言,也許會覺得這些情景十分奇怪。例如有人已經修得很好,我們可以說他已經站在靈性耳目開放的門口了,而很幸運的,他到了海邊一趟,當時海邊也許平靜,也許狂風暴雨,但就在此時,那遮蔽他靈魂之眼的紗罩落下,他於是成了一位“能見者”。另一位則可能也修得很好,僅需拉松一下紗罩,而發生的時刻可能在他命中註定會發生的一次打擊,對一般人而言,這種打擊可能是對身或心有大損傷的打擊,但對這位內修的學生而言,這反而是他“開光的時刻”。第三位則是有耐心、恒心、毅力的修持了許多年都不見有何感應的人,有一日,當他靜靜坐在家中時,突然間,靈性之光籠罩著他靈界之牆消失,他的靈性耳目於是從此見聞無礙。

秘修戒律(對學生的要求)
    秘修需遵守的戒律並非隨意訂出來的,它們乃是內修知識產生的自然結果。就像不願拿畫筆的人,不會成為畫家,不願意遵守內修教師認為必需的戒律的人也沒有辦法真正的得到內修的教益。內修教師能給你的不過就是建議與指導他已經走過了通往高等靈界的前段路程,他由經驗得知修行需要什麼,是否願意走上修行這條路完全是決定於你個人的自由意願,如果想要秘修卻又不願受持戒律就像是“教我畫畫,不過我不要拿畫筆”除非學生自願持戒老師才能教你。在這兒一定要強調只有想要求得到高等靈界知識的願望是不夠的。許多人都會有這種願望,可是若你不願受持戒律是沒辦法修得任何結果的。認為秘修很困難的人,應該要好好想想這一點。不願受戒的人應該考慮放棄訓練,等將來願意受戒了,再開始修。我們可以說這些戒律確實是嚴格,但絕不是過分嚴厲的要求,因此學生在心態上應該而且必需是心甘情願的受持這些戒律。

    如果忽略了這項事實,秘修可能會很容易被人們視為對靈魂或良心的一種壓迫式教學。因為此項訓練,乃是以內在生命的開發為基礎。老師必須對這個“內在生命”提出修持的建議(或要求),如果學生是內心自願的,便不會覺得是一種壓迫了。以下向老師的要求是不可能的“給我們高等靈界的知識,但不要管我的情緒,感受和想法。”因為此時你求得高等靈界知識的動機,只剩下好奇心和求知心,當你以這種心態來追求高等靈界知識時,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結果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戒律,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要求圓滿行持每一項戒律,而是注重于你努力圓滿的程度,也許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的做到每一項,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重要的在你希求圓滿的意願及願意放下一切習氣走向修行之路的心性品質。
1.第一條戒律是“要注意增進身體及靈性的健康。”
    當然身體健康並非個人可以完全控制的,但是努力增進健康則是修持中很重要的一環。“身安則道隆”。修道之路並不會拒絕不健康的人,但對學生的要求就是他一定要有實踐健康生活的意願。在這一方面他一定要能獨立自主,不要依賴他人,每一個人都要努力的照顧自己。在身體方面主要就是,要避免有害的影響,在圓滿責任時我們難免常會做一些對健康有害的事。我們必須有智慧的決定,何時應將責任置於健康之上。但是要想想有許多傷害是可以注意而避免的。在許多情形下,責任比健康,甚至比生命重要,但是學生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絕不可以為了快樂,犧牲健康,快樂應該用來取得健康,圓滿生命。如果你過著一種苦行的生活,但其動機是為了得到快樂,如此你的苦行就完全無用了。因為有人修苦行可以得到快樂就像有人喝酒可以得到快樂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別以為這種假的苦行可以讓你證得高等知識,許多人就是這樣做著一些很明顯的妨礙修行的事情。他們說他們在現在的生活狀況下無法修行,事實上,也許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你需要改變生活的狀況,但是對內修而言,這並非必要的內修僅需要在你的崗位上儘量增進身體及心靈的健康,每一種工作都可以為人類服務。如果真正有偉大的心靈就會體會到下面的想法是多麼的氣量狹小,甚至可以說是無禮的想法,“這種工作對我而言不夠好,我命中註定要有更好的工作”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求取完全健康的心靈。過著不健康的想法與感受的日子,是必定會妨礙你通往高等知識之路的。清明、寧靜的念頭,穩定的感受與情緒才是通往大道的基本要件,至於夢幻興奮的生活,或甚至傾向於有點神經質、誇大、瘋狂的生活更是一定要摒棄的,他一定要追求整體生活的健康,要以定力完成生活中所有的任務,寧靜的讓所有的事情展現它們的訊息,落下它們的印象。他要努力的去均衡圓滿生活中的每件事,要避免所有偏頗的,放肆的情感或批判的行為。如果做不到,則他只會在自己的幻想中打轉,無法進入高等靈界。因為在真象的世界中,個人彆扭的意見是反其道而行的。學生寧可完全老老實實也不要偏至夢幻興奮的生活。

2.第二條戒律“學生要感受到生命中所有的現象都是與自己(的心念行為)息息相關的。”
    這一條戒律包含很廣,不過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圓滿。如果我是老師,而我的學生無法達到我的期望,我一定不能對學生發出不平的憤恨心,而要反求諸己,我一定要感受到我與學生是同為一體。問問自己“學生的不令人滿意,是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對?”不要因學生而發出不好的感受,應該要反省檢視自己的態度,如此也許學生在將來能改善滿足我的期望,由這樣的態度開始,你的整個思考方式便會改變。不論大小事件都會受到你的新思考方式的影響,例如,這種態度會改變我們對罪犯的看法。我不立即批判而會對自己說“我就像他一樣,是一個人。因為我有較好的因緣,我所受的教育讓我避免了走上與他同樣的路。”我也許接著會想我這位兄弟也許會成為一位不同的人,如果當時我的老師們在他身上花了同樣的心力教導他,我於是瞭解到有些我得到的東西,他沒有得到,而我的幸運乃是來自於他的不幸。於是我自然的想到我是所有人類中的一環,共同承擔著人類社會中每一項事件的責任,這並不是說這樣的想法是要馬上的轉為外在的行動。應該要寧靜的在心中珍愛這樣的想法。漸漸的它會在學生的外表行為上散發出來。像這樣的事情,每個人都應該由改變自己做起,想要立即要求全人類都這樣想這樣做是沒有用的。知易行難,所以學生要求自我內心深處的改變,求“治本”而不是求表面的“治標”,因此,我們可以說,若學生將內修對學生的要求,轉為對外界或甚至政治上的要求,那可是走錯方向了。內修與這些事情是無關的,通常而言,政治煽動者,都是一些知道如何去要求他人而不要求自己的人。
3.這於是引出第三條戒律,“學生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了悟到他的想與受和他的行為對這個世界有同樣重要的影響力。”

一定要了悟到恨一個人就像你打他一樣,有同樣的傷害力。這一項瞭解於是隨之瞭解到我們求自己圓滿不只自己受益,全世界都受益。我們的善行對世界的利益,與我們清淨的想法與感受所造出的利益是一樣的,只要我們還不能相信,我們內在的生命對宇宙有這樣重大的影響力,我們就還不適於走內修這條路,我們於是內心充滿著這樣正確的信念。

小心於我們的每一個想、受與行為,因為我們瞭解到我們內心,心性能力之廣大無邊。瞭解到我們的每一個念頭與感受都會產生一個影響,就像我們的行為一樣,每一個因都會產生一個果。

4.以上的文字已經表達了第四條戒律,“修持瞭解到人們真正的本性,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心。”
    任何人若認為自己是外在環境的產物,是物質世界所產生的結果。則他便無法在內修上有所成就,因為“感受到我們是魂與靈的生命體”乃是內修最根本的基礎,當這種感受常植于學生內心,成為學生的內在特質時,他便能夠清楚明白的分辨出外在的,一般人所謂的“成功”與內在的“責任”,任務感是不同的,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一項責任的履行實踐與否,並不是由外在的成功來衡量的),他一定要權衡外在的環境與自己該做的事,而決定最後的行動。他不應強迫身邊的人或事做任何改變,因為他們可能完全不瞭解實際的狀況,但他也不能為了心中想要順從或取悅他人而做出不該做的事,於是他聽從著自己靈魂的聲音,那至誠懇切走向真知的靈魂之聲,最後必定會帶他走到對真知絕對明瞭的境界,但是他一定要儘量的學習塵世間的一切,如此才能發現什麼是對他周遭的人,有好處的,而且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依這種方式學習,便會在內心發展出在靈性科學中所謂的“靈性權衡力”。就像均衡的天平,能夠均衡兩邊,一邊是開放的心胸,瞭解外界的需求。另一邊則是堅忍不拔,不為境界所動的毅力。

5.這一點便引起了第五條戒律:“堅毅不動,行無所畏的完成任務。”
    任何狀況都不會令學生改變已決定的任務,除非他覺照到自己錯了,每一項任務都是一個力量,這個力量無論如何都會自行運作產生它的功用,雖然在我們施加這個力量之處也許無法立即見到明顯的成果,所以,只有俗世間由欲望所產生的行動才會用“成功”來決定是否有用,以高等靈界的眼光而言,任何由欲望(渴望)而產生的行動都是無益的事情,在高等靈界,由“愛心所產生的行動”就已經決定了一切。學生經由這無私的愛所生出的每一項行動,都會自動的圓滿。不為失敗所動,所以學生絕對不會因為要重複的將任務付諸行動而覺得疲憊。

    如果不為外境所動的修行,學生便修證到了滿足於執行任務而不求外顯的成果的地步。他也會從中學到犧牲的真義。他會全心願意為世界犧牲自己能做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而不會在乎別人對他的犧牲有何種看法,“準備好犧牲一切”乃是想要走上秘修之路的人必備的一種奉獻的精神。

6.第六項戒律是要“修持感恩的心。”
要修持到在心中能自然生起對萬物皆感恩的一種感受,我們一定要瞭解到我們的存在乃是整個宇宙的恩賜。需要多少東西才能維持這樣一個讓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難道不欠自然界和人類同胞任何恩情?想要受秘修訓練的人一定要在心中能自然生起這類的想法。如果無法生起這樣的感受便無法發展全然無私包容一切的愛心,這種愛心乃是證悟高等靈性知識的必要條件,不論任何人物,任何事象,若我們對他們沒有愛,他們便不會顯現,他們的真象給我們看。而每當我們見到任何事物的真象時,我們都應該充滿感恩心,因為這些真象豐富了我們的靈性生命。
7.以上所有的戒律都必需結合於第七條戒律:“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斷實踐圓滿完成以上六項戒律。”
    如是的實踐,學生才可能將生命純一化。生活中的亂流於是統一。學生所有的行為表現都充滿和諧的氣氛,不再互相矛盾。如此才能修得在初期訓練中必需,證得的內心安寧的境界。

    任何真心願意圓滿以上戒律的人便可以決定走上秘修之路。惟有真心願意者才會得到秘修的基礎,能遵循本書所說的方法修行。

    以上所說的戒律也許看起來,都是一些與外在的世界與環境有關的要求,而且許多人也許會說,他們沒有預期秘修訓練會要求這麼嚴格,這麼多戒“相”。但是一切內在的事物都必需借著外在的事物得以彰顯表達,就像一幅畫,若它還在畫家心中尚未畫出來時,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同樣的道理,沒有外在的訓練與表達就沒有所謂的秘修訓練了,只有那些不知道:“外在”乃是“內在”彰顯之路的人才會輕視不理嚴格的戒律。當然,毫無疑問的,真正要修的是靈性,而非外在的戒“相”。但是,就好象,執著於外在的“相”而完全沒有靈性,那只是空虛不實的外表。同樣的,靈性若未以“相”來表達,那就無法見到它活潑“如如不動”的本性了。

    以上的戒律乃是為了訓練學生,讓他足夠堅強面對修行路上一切的考驗與完成任務,如果他無法做到以上的要求,面對新任務,他會遲疑,他也會因此缺乏他對人類的信心,這是他必需擁有的信心,因為所有追求真知的基礎都在於對人類的愛與信心,雖然這不是奮鬥追求真知的本源,但它卻是其基礎,追求真知的本源乃在於靈魂的堅強本性之源。而對人類的愛一定要逐漸增廣至對所有生命的愛,是的,對萬物的愛,若無法圓滿這一項要求,學生便會缺乏,對所有能生、能造、能作之一切的圓滿的愛,也會缺乏儘量避免一切破壞毀滅的習性等等修行上必需擁有的特質。他一定要訓練自己,不只在行為上,還要在言語、感受,思想心念上都不能出現,只是為了毀壞而毀壞的情形。他的喜樂一定要來自成長,來自生命。若他有足夠的自主能力,也一定要在藉由毀壞能促進新生命的情形下才能出手毀壞,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要學生冷眼旁觀放任世間所造作的一切惡行,而是他一定要在惡中找到能轉惡為善之處,他於是漸漸愈來愈能清楚明白的見到如何用善與圓滿去面對惡與不圓滿,學生明瞭到如果是虛頑的空無,則一切都無法生出,只有在有了不圓滿之後,才能將不圓滿轉為圓滿。任何人,惟有在培養出愛惜生,愛惜創造的個性氣質之後,才會發現自己有能力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邪惡。

    我們一定要清明的瞭解到秘修訓練之目的乃在創建而非毀壞。因此,學生應該要有誠摯與一心奉獻工作的善願,而不是企圖批評與毀壞,他應該要有獻身投入之心,因為他要學的是他未知的世界;他應該以恭敬心看待一切顯現於他面前的事物。一心專注,獻身與力行,這些特質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有的學生也許覺得他們很努力不停的做,但卻沒有任何明顯的進步或成果。其原因乃是他們沒有瞭解“力行”與“獻身”的真義,“行”若只是為了成功,為了效果便沒有用,而學習時若不能獻身一心專注也不易進步,惟有愛好工作而不是愛好成功才能有所進步,在學習中,學生若直心思考好好判斷,他的尊崇奉獻心便不會受懷疑與不信的影響而無成長。

    我們如果靜靜的一心專注聆聽他人,而不立即用我們的意見反對之,這樣並不會讓我們成為無法自主的聆聽之奴。反而是任何在修證之路上有所成就的人都知道能夠有所修證,都是來自靜心專注,鑒照他心,而不是來自個人意見的任意批判。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真的已經能夠判斷,那就不需要學了。因此,若我們的意圖就只是批判,則我們再也學不到任何東西,秘修之要乃在學習,我們一定要發願當一個好學生。如果我們對某件事不瞭解,寧可不批判也不要隨意或惡意批判,等到你真正瞭解了再下斷語。在追求高等知識的路上,爬得愈高,愈需要這種靜心專注聆聽的特質,對真知的感受,靈界的一切生命與活動,若與人界(物質界)的普通,智識的運作和生命相比較,是十分微妙與細緻的,當我們“活動”的空間增大之時,我們所參與的工作也愈微妙,因為如此,所以人們對高等靈界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但是,絕對的真知正見只有一個,這個真知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每一個一心奉獻與力行提升自己的人,最後都能真正見到思慮真知,對真知執持不同的見解,只有在人們準備不足用他們小器的理論,習慣性的思考的模式等等妄下斷語時才會發生。就像是一個數學問題只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高等世界的真知也只有一個,但要達到真知,一定要有周全的準備。如果你明白瞭解這一點,就不會奇怪于秘修的戒律要求了,真知與高等生命確實是每一個靈魂的心性本具,每一個人都可以,也都必需自己去找尋。但它們埋藏甚深,惟有我們將所有的障礙都清除時才能將它們挖出,只有有經驗的老將可以指導如何修證,這些指示乃在靈性科學之內,但只是指明一條路,不會強迫你接受真知也不會宣告任何教條。若不要任何人幫助,自己也可以找到這條路,這也是實情,但這種情形只有在許多次投生(輪回)之後也許才有可能。秘修縮短了這條路,我們於是較快的到達了一個層次,在此處我們可以合作參與共同提升拯救人類的靈性事業。

    高等靈界知識修證的指示在此講盡。在後續的章節中,與這個主題有關的內容乃在指出這些修證如何的影響人體機構的高層部份,魂與靈,或星芒體與意識體,如此一來,你將會更明白詳細深入的瞭解以往所教的一切。

啟蒙後的成果與感應
    真正的靈性科學基本原則之一就是獻身修行的人應該要全然覺知的修行。他一定要知道修行會產生的感應,才明明白白的往前走。同時,給予指示的靈性科學教師也會向學生明白的解釋,在修持求得高等靈界知識的路上,他的肉體、靈魂與靈性上會產生的感應。

    我們在這兒會指出一些在靈魂上會產生的感應。因為惟有完全明白以下所說的一切,才能全然覺知的修行,走向高等靈界知識之路。否則便不是真正的內修,因為你一定要明白,我們絕對不鼓勵你在黑暗中賓士。若不明明白白全然覺知的修行,可能會修成“靈媒”而非靈性科學中所說的真正的天眼。

    前面幾章所講的修持方法,若正確的修持,便會對靈魂(星芒體)的官能有所改變。惟有天眼才能見到星芒體其形狀,大概可以說是一團亮亮的雲包圍著人的肉體(作者之《神智學》(Theosophy)一書有詳盡說明)在星芒體中可以見到人們的渴望,欲念,激情與想法。例如,感官上的欲念會產生特定形狀的暗紅色光芒。而純潔高尚的想法則是紅紫色的光芒。一板一眼非常邏輯的人的想法是一種有清楚外緣黃色的光。糊裏糊塗頭腦不清楚的人的其想法的光的外緣便是模糊不清的。一個人若想法特異而且偏頗,則其光雲便是僵硬而有明顯的外緣。願意傾聽、採用他人意見的人的想法便會產生一活潑易變動的外緣。(請注意所謂見到顏色,是靈性感官見到的意思。當有天眼通的人說我見到 “紅色”的意思是 “以精神靈性的方式,我體會到紅色,相當於眼睛見到紅色的感覺。”不要誤以為純正天眼體會到顏色的情形與肉眼見到顏色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

    學生若在內修上愈進步,他的星芒體內的感官結構就愈清楚。未修的人的星芒體是一團模糊不清的霧。不過天眼仍然可見無結構的星芒體就像一團雲立在那兒。是由頭部中間伸展到身體中間。好象一個獨立的身體上有些器官。天眼所見的這些器官是接近於肉體的下列部份:第一個器官在兩眼中間,第二個在喉頭附近,第三個在心臟附近,第四個在胃部凹處,第五個及第六個在腹部。這些器官,學術上稱為氣輪(Chakras)或蓮花。因為它們形狀似輪子或蓮花。但是要瞭解到所謂蓮花是比喻的形狀,就像肺葉並不真的完全像葉。未修的人的蓮花顏色昏暗,不會動,了無生氣。天眼通的蓮花則明亮,活潑而且富於色彩。靈媒們也有類似的情形,不過不大一樣。這一方面我們無須詳加討論。

    當學生開始依法修持時,這些蓮花會變得比較明亮,接著便會開始轉動。當開始轉時就有天眼了。這些花就是靈魂的感官,轉動就是表示天眼通有了超感知能力。這兒所謂的“見”到轉動和見到蓮花都是前面所說的靈性感官的“見”。唯有在修得星芒體的感官力後才能感知到肉體感官無法感知的世界。我們要感謝喉頭附近的這個靈性器官(喉輪),因為它,我們才能夠以天眼的方式觀察其他眾生的想法與心性,也因此而對自然現象的真正法則有更深入的瞭解。在心臟附近的器官(心輪)則讓我們得知其他靈魂的感性與氣質。當發展完全時,這個器官還可以觀察有關動物及植物界的某些深層的力量。胃附近的胃輪則讓我們知道靈魂所具有的天份與能力。經由它,我們也可以明白的瞭解動物,植物,石頭,金屬,大氣現象等等自然界中各種東西所扮演的角色。喉輪有16瓣,心輪有12瓣,胃輪則有10瓣。

    這些器官的開發與靈魂的所做所為有著特定的關係。任何人專心一意的做某些事情便能開發相對應的器官。那16瓣的喉輪,其中8瓣在久遠的過去已經發展完成。是大自然賜予了人類這已經發展完成的8瓣。所以可以說,人類並未對這8瓣的開發做出任何貢獻。當時人類的意識是一種模糊夢幻似的狀態(這8瓣當時的活動也是相對於這種模糊的意識)。在人類意識變得清楚明白後,這8瓣便不再活動了。人們現在可以用意識來開發那尚未發展完成的8瓣,如此整朵蓮花便會光明活躍。蓮花的每一瓣的開發與某些特定的能力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

    開發乃是以下列的方式進行。學生首先要細心注意到自己的靈魂在某些方面的功能,在此之前,學生也許完全沒有細心注意到這些功能。總共有8種功能需要注意。

    第一項功能是生出想法與觀念。在這一方面,人們通常完全的隨著機緣被外在的境界帶著轉。他們看或聽到一件事,然後一個想法或觀念就完全依據這件事而生出。如果他維持這種完全不能自主的方式,這16瓣蓮花便無法發揮作用。只有當他開始注意到自己的念頭是否能自主,並能從外在境中學習時,這些蓮花瓣才會開始發揮作用。他一定要衛護他的想法和觀念,每一個念頭都應該是重要的,他必需在他的念頭中看到外在世界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傳達出教育他的訊息。從此他不會再讓自己隨著境界生起無意義的念頭。他一定要管理自己的心念,讓它真正的成為外在境界的一面鏡子。任何無用的,不正確的念頭都完全不會從靈魂中升起。(念起時要明白它與塵勞的緣起。)

    第二項功能是小心謹慎的做決定。學生解決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慮後才付諸行動,連最瑣碎的事情也不例外。要讓他的本性中完全看不到任何未經思考的、無意義的行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是好好想過的,戒絕任何在動機上毫無意義的事情。(熟慮方行,沒有無用的身業。)

    第三項是有關言語的功能。學生應該練習到不講任何無意義的言語。任何只是為講話而講話的行為都會有害于他的修行。他一定要避免一般的那種雜亂無章,主題不分青紅皂白的“交談”。這並不是暗示他不要與眾人交流,反而正是特別指出當他與眾人交流時要令這些交談發展出其重要性。他完全準備好,可以與任何人交談,但是是思路細密清晰的與人交談。他不會毫無緣由的與人交談,交談時則注意到即不多講也不少說。(細觀口業,言其應言,不廢言。)
    第四項是管制自己的行動行為。學生試著調適自己的行動與他人的行為和整個大環境和諧共存。他要完全的避免做出任何干擾他人或環境的事情。他會試著調適他的一切活動,讓它們與周圍環境和他的工作身份有著完全相容和諧的氣氛。當有外界因素促使我們付諸行動時,我們要思考如何做出最好的回應。而若當我們自行決定要有任何行動時,我們會仔細的權衡一切的後果及其影響後才付諸行動。(身業不干擾眾生,並細觀業果。)

    第五項是管理整體的生活。學生努力的在生活上做到與大自然與靈性合為一體。絕不會過度急燥,也不會怠惰。不會看到他懶于言行或過度忙碌的行動。他會視生命為實踐修行之處並依此原則做適切的安排。他也會管制自己的生活習慣,照顧自己的健康令和諧的整體健康彰顯無遺。(中道的生活,不急也不懶。)

    第六項是盡力而為。學生會自行測試自己的能力和行事熟練的程度,然後依自己能力的程度而做自己該做的事。他不會企圖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但也不會逃避任何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另一方面,他的目標是要完成崇高的理想和履行人類在世界上所負的重大的責任。他不是機械性的視自己為人類機器中的一顆齒輪,而是試著去瞭解他此生之任務,看到他每日瑣碎工作之後之意義。努力不懈的,希望能更圓滿的履行他的任務。(找到自己的能力、責任,努力行之。)

    第七項是努力的在生命中儘量學習一切。學生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學生在生命中吸取有價值經驗的機會。每一件他做錯了或做得不完美的事情,都是刺激他未來會做得更好的力量。當別人做事時他也以同樣的心情和眼光從中學習。他試著吸取豐富的經驗,並從經驗中學習,記取前車之鑒。在做任何事情或做決定時,他也會重新回顧以往的經驗幫助他做決定。(儘量學習、吸取經驗。)

    最後,第八項是學生要定期的往內心觀照,自我反省並依此重新確立生活的基本規則。也就是依他所知,權衡責任。反映於他的生活及目標中。(審查所行,一切如法)。

    以上所有的心性修持在前面章節中都已經提過,此處只是重新復習它們,將它們與16瓣蓮花的修持互相關聯起來。依法修持便會令蓮花更趨完美。因為這些修持與天眼的開發息息相關。學生的心念與言語若與外界愈和諧共存,16瓣蓮花的能力就會愈快的開發完全。任何人的心念與言語若與真知相違背,他就是在毀壞自己的16瓣蓮花之根苗。真、正、誠的心念,言語乃是這種能力的創造力,反之,虛偽欺騙與不誠則是毀壞力。不過,學生一定要瞭解,一切的真知正見一定要相應於真正的善行才有用,僅僅只有良好的企圖是沒有用的。如果我說了或做了任何在實象上為惡行的事,我就等於是在毀壞我的靈性器官,雖然我相信我的意圖動機是良善的。這種情形就好象小孩子摸燭火還是一樣會被燒傷,雖然他的這種行為是出於無知。

    若依照以上對心念行為的規範訓練我們的靈魂,16瓣蓮花便會發散出亮麗的光芒並且隨之轉動。不過在此處一定要指出,惟有在靈魂的訓練已經超越某種程度之後,神通力才會顯現。只要學生對以上所說的約束自己生活的修持方法還會覺得厭煩之前,神通力是不會顯現的。如果他需要特別注意才能合於規範,那就表示他還未適合於擁有這些特殊能力。惟有在他已經將以上的規範完全融入他的生活,已經修持成為他的本性了之後,神通力才會漸顯。這些規範必需修到完全不需刻意努力,不需隨時小心觀照,提醒自己莫要偏離,也就是已經成為自然生活習慣了才算是圓滿。

    當學生的生命已經超升到高等意識的時候,或正在修得高等意識的時候,他會學到如何將心臟部位的靈性感知力煉成生命中的一部分。並經由前面章節所述的氣流控制它。這種感知力是高等靈界實在性的一部分,由心臟部位流出,伴隨著美麗的光芒,流過轉動的蓮花以及其他發展完成的生命體中的氣流脈絡。因此它的光芒照耀在周圍的靈性世界中,令它們在靈性之光下成為可見。就好像太陽照在物質世界,讓一切物質成為可見。

這種由心臟部位發出的感知力,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學生唯有在真正修持的過程中,才能夠漸漸的瞭解。

    唯有當這個感知器官能夠經由生命體流入外在靈界時,照亮其中,此時才能夠清楚的見到靈界中的物體和生命。也就是唯有當人們將靈性之光照入靈界時,才能夠完全的覺知到靈界中的物體。不過創造這個器官的神識,其實並不住在身內,而是在身外,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心臟部位只是我們從外部點燃這個靈性之光的器官的位置而已。如果我們在其他部位點燃這個靈性之光的器官,則這種靈性感知力就會與物質世界無所關聯。但是高等靈界的實相一定要與物質界有所關聯,人的角色就像是其間交流的通道。就是經由心臟這個器官,高等意識管理著肉體,讓它成為他在人間行走的交通工具。

    修煉至此的人,他對靈界中物體的感受與一般人對物質界中物體的感受是非常不同。一般人覺得自己在感官物質界中的某一個地方,而所有的物體,對他而言都在身外。靈修至此的人,感覺他似乎與靈界中所有的物體合為一體,好像他在物體的內部。他在靈界空間中游來遊去,因此在靈性科學中被稱為﹁遊行者﹂。在最初,他沒有家。如果他繼續遊行,就沒有辦法為靈性空間中的物體作任何定義。就好像物質界中,所有的物體和地點,都要有一個固定的參考點作為依據,才能定義。在靈界中也是同樣的情形。他一定要找個地方,仔細的調查,然後在此住定。在此處,他一定要建立他的靈性之家,然後以此處做為參考的依據。在物質界中,也是如此。人們會以家為中心,來看一切其他的事情。例如住在柏林或巴黎的人,會很自然的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倫敦。不過靈界中的家與物質界的家有所不同,我們生於物質界,在兒時,非自願又不可避免的接受吸收了許多觀念。以致於為許多事染上了不必要的色彩。而學生是在全然覺知的狀態下建立了他的靈性之家,因此他依據靈性之家所做的任何判斷,乃是來自心性的自在之光。這個創建靈性之家的過程在靈性科學中稱為﹁結蘆﹂。

    在此階段靈性所見,乃是物質界在靈界的相對映部分。也就是所謂的星芒界。在此處所見的一切,其本性都相當於人類的本能、感受、渴望與情欲。因為所有人類的情感都與某些物質有所關聯。例如,一顆水晶,在靈界看來,就像是人類本能的脈動所生。這種力量就是那種令樹的汁液經由毛細管輸送的力量,也就是那種讓花開放、讓種子發芽的力量。對於發展完成的靈性器官而言,所見的一切力量都有著它們的顏色與形狀。就好像在物質界,眼睛所見的物體都有它們的形狀與顏色。修行至此的學生,不只見到了水晶與植物,也見到他們在靈界的力量。他不但能夠見到動物與人類的本能脈動以實際的方式表現出來,他還能見到它們的靈性力量實實在在地顯現,就好像他見到桌椅一樣的實在。這些各種的本能、脈動、渴望以及情欲的星芒氣就組成了籠罩包含著那個生物,不論是動物或是人的星芒雲或星芒氣場。

    除此以外,學生在此地步,還可以見到感官界幾乎完全見不到的東西。例如,他可以經由星芒氣場的差異,看得出來一個房間內充滿了高等心志或是低等心志的人。醫院和跳舞廳除了外觀的不同,在靈性的氣氛上它們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商業城與大學城的星芒氣場也不一樣。在天眼發展的初期,這種感受能力並不強。他初期所得到的微弱感受,就像是一般人夢中的覺知與醒時覺知的差別。不過,修到這個層次,這種感知能力已經完全被喚醒了。修至此層次的天眼通的最高成就,乃是他現在可以看到人類和動物脈動及情欲的星芒氣了。一個有愛心的行動與有恨心的行動,所伴隨的星芒氣是完全不同的。毫無感情的欲望所產生的星芒氣十分醜陋,由高尚的理念所產生的感受則有十分美麗的星芒氣。我們在物質界生存時,只能微弱的感受到這種星芒氣,因為物質界的生命減弱了它的強度。例如,對一樣東西的渴望,會產生星芒氣,也會在星芒界產生一個相應體。如果得到了那樣東西,欲望滿足了,或者欲望有可能即將被滿足,這時的星芒氣就會比較微弱。只有在我們死後這種星芒氣才會達到最強的強度,此時的靈魂仍然有著同樣欲望,但是已經無法滿足了,因為那樣東西以及可以得到滿足的器官已經不存在了。例如一個美食家,死後仍然想要滿足他的味覺,但是已經不可能滿足這個欲望了,因為他已經沒有味蕾了。結果就是,這種欲望產生一個非常強的星芒氣,靈魂因此而受到折磨。這種較低層次的感受所產生的體驗,被稱為魂界體驗,特別是在欲望的範圍之內。這種感受,只有當靈魂將所有對物質界的欲望都淨化了之後才會消失。這時候靈魂才會升往較高的境界,也就是靈界。雖然這種星芒氣在物質界我們活著的時候看起來很淡,但是仍然看得見,它們是跟著人走的渴望界。就好像彗星的尾巴一樣的跟在人後面。天眼修到某一層次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

    修行到這個層次的靈性體驗大致如此,學生在此處不會再有更高層次的靈性體驗,但是他一定要再繼續努力往上修。                                                      


 第八章                                                 意識的連續性
人類的生命乃是在三種交替的狀態下行進,它們就是醒時、有夢的睡眠和無夢的睡眠。如果我們瞭解﹁修行希望得到高等靈界知識的人,會體驗到這三種狀態有所變化﹂的這樣一個觀念,我們便能夠很快的瞭解證得了高等靈界知識是怎麼一回事。對於沒有參與這種修行的人而言,他的意識會不斷的被睡眠的時段所打斷。在睡眠時段,靈魂完全不知道外界的情形,也不甚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只有在某些時候,當夢從無覺知之海中浮起的時候,也就是和外界發生的事情有所相連,或是反應了某些身體的情況的時候,才會有所覺知。在最初的時候,夢只算是睡眠時段的一種特別的狀態,所以我們通常都只將意識分為兩種狀態,也就是睡眠時和醒時。不過對靈性科學而言,夢與這兩種狀態其實有所不同。在前一章中我們提到了修行者的夢中生命會有所改變。夢不會再無意義和雜亂無章,而會漸漸的有法則和秩序。繼續的修持,以所含的實相而言,這個由夢中的世界所產生的新世界,它的真實性不但不會少於物質界,而且還會揭露更高層次的真相。在物質界中處處都是秘密和謎,它們包藏了一些高等世界的真相,但是如果我們只有一般的感官,就沒有辦法看到他們的本因。已經修到夢中生命有所改變的學生,便能見到在其間所揭露的部分的真相。不過,其間的情境是十分活躍的。當然,我們也不能把它們當作真正的知識,除非我們見到這些情境也出現在清醒時的世界之中。不過學生會漸漸的修到以下的境界:他能將觀夢的能力帶到醒時的意識之中。於是那豐富了他的感官界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東西,就好像一個生下來是眼盲的人,經過手術,可以見到周圍的東西了,於是所有眼睛所見都豐富著他的生命。同樣的,任何如上所述修成天眼的人,就能夠感知到環繞著他的世界,現在充滿了新的特性、新的東西、和新的生命,等等。他現在不再需要等到夢時,才能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他可以在任何適當的時機,將他自己置於以上所說的狀態,以感受接收高等靈界的情景。對他而言,這種情況的特殊之處,就相當於一般的聽覺,如果我們能體會只能被動的聽和能夠主動的去聽的差別,我們真的可以說學生的靈魂之眼開了,可以看到感官界所見不到的東西。

    目前這種情況,只是更高層次的轉換期。如果學生繼續內修,他就會發現,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大的轉變。就像前面所說的,不只是夢中的生命的改變,也包括了沈睡無夢時狀態的改變。
    一種隔絕的意識狀態的經驗,會開始打斷這種在沈睡時完全無感知的狀態。以前未知的一種感知力,開始從沉睡中升起。我們很難描述這類感受,因為我們的語言只適用於物質界。因此,我們只能找到一些相似的名詞,來描述這些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情形。不過因為世上的一切都是互有關聯的,而且在高等世界與物質界中的物體和生命,都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雖然我們用來描述它的語言是物質界的語言,只要我們用一點心,就能夠對高等世界有一些概念了。只不過,讀者一定要記住,我們對高等世界的描述,基本上都只能做到類似性或象徵性的描述。而內修中只有一部分的過程會用到一般的語言,其餘的部分學生會學到另外一種象徵性的語言。這乃是當他超升到高等世界的時候會自然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在內修過程中,他會學到這種新的語言。不過,這並不是說,只懂一般的語言就不能學習像本書中用一般的語言所描述的高等世界的事情。

    在無感知的沈睡中會浮現的體驗,可以說是一種聽的體驗。我們也許會聽到一些聲音或是一些字。如果我們睡覺時在夢中,可以說是體驗了見到一些影像,那麼,在沈睡中的體驗,就可以說是一種聽到聲音的印象。我們在此應該說明,在靈界,能見的能力是高於能聽的能力。也就是能見到的顏色能力,是高於能聽到聲音和字的能力。學生最初在此處,還不能見到顏色,只能聽到聲音。這是因為以目前人類的發展而言,他比較有能力見到夢中的景象,所以他可以立刻在夢中見到顏色。他比較沒有辦法在無夢的沈睡中,接觸到高等靈界,所以最初他只能聽到聲音,不過,後來他也能修到能見到顏色與形體的地步。

    當他注意到這些經驗在沈睡中出現的時候,他的下一個任務就是要儘量清楚鮮明的去感知它們。在最初的時候,做這件事很困難,因為這種感知的體驗其實非常微細。在醒來的時候,學生知道他有體驗到一些東西,但是他完全不知道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冷靜,不要心浮氣躁不耐煩。不耐煩是一種致命的傷害,不會加速只會延遲你的修行進度。學生一定要培養一種安定和接受一切示現在眼前的心念。要壓抑所有狂暴的心念。不論何時,如果他無法體驗到夢中的境界,他一定要耐心的等待。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如果用耐心而鎮定地等待修得的這種感知能力就會很穩定。反之,若用強迫的方法暫時修得的,就有可能後來又長期失去這種能力。

    一旦學生修得這種感知的能力,而且學生能夠非常清楚鮮明的體驗到沉睡時的情境,他就應該注意以下的情形。這些體驗似乎可以清楚的分成兩類,一類是以前他完全沒有體驗過的情形,這些體驗對他而言也許是一種歡喜、也許是一種教化,它們是即將進入高等靈界的預兆,但是他應該暫時先不要管這一類的體驗。至於另一類體驗,注意觀察的人,就會發現它們與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有一些關係。當我們在生活中回顧,有一些我們想瞭解卻無法用一般的智慧來瞭解的事情,這一類的體驗會給我們一些資訊或答案。在每日的生活中,我們回顧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念想要瞭解許多事情之間的關係,我們想要在思考和觀念上去瞭解感官所接觸到的一切有什麼意義。這一類的體驗就是有關這一類的觀念和想法。模糊不清的概念,似乎一種物質界的聲音的方式,響亮的活在這個境界之中。學生似乎越來越覺得,他反復思考的謎題,在高等世界中,以聲音和言語的方式輕輕的耳語,告訴他答案。而他也能夠將高等世界傳來的訊息,與日常生活相連起來。以往只能用想的事情,現在似乎變成了實在的體驗,就好像物質界各種鮮活實在的體驗。在物質界的物體和生命,絕對不是只為了物質界感官的感受而存在的,它們乃是一種表達靈界的流出物。這個學生以前未知的世界,現在在他四周鳴響。我們可以明白的見到,此種所謂的高等世界的感知能力,唯有在靈魂的感官良好的情況之下,你才會感受得到它的好處。就好像物質界的感知能力,唯有在你的感官狀況良好之下,你才能真正的的觀察外在的世界。現在,學生經由靈性科學所指示的功課,修得了這些高等的感知能力。所謂功課,包括了﹁專注力﹂∣學生專注于某些與宇宙之秘有關的特定的觀念以及想法。還有﹁靜慮﹂∣乃是以正確的方式,將自己完全浸淫在某種想法中。經由專注力與靜慮,學生修練他的靈魂以及靈魂的感官。也就是說,學生經由作專注力與靜慮的功課,他的靈魂在體內成長,就好像小孩在母親的身體內成長。當這種所謂的隔絕的意識體驗在沈睡中出現時,代表了那修得自在的靈魂出生的時刻快要到了。因為此時的靈魂,已經是一個全新的生命,經由個人內在的修持,由播種而到了即將開花結果的時候。因此,這一路上,一定要小心確切的努力維持﹁專注力﹂與﹁靜慮﹂,因為它們管理著人類那高等靈魂中發芽與結果的法則。靈魂在出生時,一定要有和諧而良好的組織結構。如果在做功課時有了錯誤,靈魂就無法正常在靈界出生,而會流產。

    我們也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個高等的靈魂要在沈睡中出生。因為如果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由於組織脆弱,沒有任何抵抗力,於是它便無法在每日粗糙嚴厲的生活下現形。在肉體的活動下完全看不出它的活動。然而,在睡時,至少感官的活動已經沈睡,於是便能夠看得出來初期微細而不顯眼的靈體活動。此處,我們要再度強調,學生要記住,只要他還不能將這個已覺醒的靈魂帶入白日清醒時的意識中,這些沈睡中的經驗並不算是真正的靈界知識。無論如何,這一項能力,能夠讓他見到與日間生活體驗有關的靈界。也就是說,隱藏於他周遭環境的秘密,會以聲音和語言的方式傳入靈魂。

    學生一定要瞭解,修行至此處,他面對的是一個分離的,也可以說是隔離的,靈性體驗。因此,他應該注意到,最好不要將他所見舉一反三或互相關聯,或甚至自創出一種有系統的知識。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也許會混合出一個由各種幻夢的想法與觀念組成的靈魂界,可能與真正的靈界毫無關係。所以學生一定要持續的練習自我控制。在此處,正確的做法就是要對這種隔離的體驗,有更清明的觀念,並耐心的等待新的經驗的來臨,爾時,新的經驗好像會將所有過去的情境與體驗,自動的相連到一塊了。由於靈界的力量的功德,他現在好像找到了他的路。而經由持續的做功課,學生體會到了在睡夢中意識的延伸與延長。睡眠時的無意識時段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體驗會從以往無意識的狀態中浮現。這些體驗,若不受到我們以物質界習慣性的用智識來混合或干擾的情況下,我們便會漸漸的看到它們自動地相連在一起,顯出關聯性。也就是我們越少用物質界的﹁凡事皆思考﹂的習慣來參究這些體驗就越好。

    經由持續的修行,學生會越來越接近證悟高等知識的層次。在此層次內,無意識沉睡的生命會轉換成完全有意識的生命。當他的身體休息時,他所在的境界與日間清醒時的境界有一樣的真實感。當然,此處所謂沉睡中的世界,並不能說是與物質界肉身周圍的世界完全的一樣。學生也學到如何連接這種高層次的體驗到物質界的環境,事實上,如果他要老老實實的立足於物質界,而不是成為一個幻夢通,他一定要學到這一點。無論如何,在睡時進入了這個世界,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啟示。這個修行中的重要階段,於睡夢中仍然維持著有意識的狀態,在靈性科學中被稱為﹁意識的連續性﹂。這個修行到某一層次的狀況,可以說是我們在修行了一段長遠的路之後,所能證悟的理想的境界。學生所學到的是將意識延伸到兩種靈魂的狀態中。第一種是無規則的夢,第二種是無意識的也無夢的沉睡狀態。修到此層次的學生,在肉體休息以及靈魂不接收任何感官印象的時候,仍然持續著體驗與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玄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