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耶穌的尋求


週日冥想 2003年12月6日


DISCLAIMER:本譯文僅為摘要翻譯. 有興趣了解全文的讀者請參考附錄並前往 http://www.llresearch.org LIBRARY區自行閱讀原文.



小組問題



本週 我們進入聖誕季節, 我們想知道一些關於耶穌-基督, 拿撒勒人耶穌, 實體的資訊, 我們非常感激能得到任何關於這個實體或他那一生的資訊.


(Carla channeling)


我們是你所知的Q’uo原則, 我們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意, 在祂的服務中 我們來到你身邊.



我們是星際聯邦的一部分, 我們唯一的希望是提供這類的思想給那些想要加速心、身、靈進化步伐的人們. 我們來此是回應地球上許多憂傷的哭喊, 我們只希望這些簡陋的想法可以打開一些窗戶, 讓陽光與空氣進入原本黑暗的角落. 我們希望可以光照、供能、賦能給聆聽這些話語的美麗靈魂們.



我們感謝你們犧牲時間 專心奉獻一段時間於尋求.


我們請求你用心辨別我們的話語, 留下那些你喜歡的思想 放下其他的東西.


你們今天問到關於耶穌(Jesus)的事情. 這個實體有好幾個名字, 他年輕時的名字是Jehoshua. 耶穌這個名字是阿拉姆語的希臘語版本. 無論如何, 我們稱呼這個實體為耶穌, 因為這是你們慣用的名稱.



耶穌

的生命確實有些不尋常, 因為這個實體是個非凡的存有, 他心智的才能與銳利的思維[如同許多流浪者具有的特質, 包括在座的許多人]使得這個實體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能夠研讀並掌握抽象的觀念. 因此這個實體的本質傾向思索他所不能解答的神秘, 在所有神秘中最大的奧秘就是沒有限制的想像力.

耶穌

內在所感覺到的無限與永恆不斷地拉著他向前. 他很幸運地居住在一個小鎮, 擁有一個簡陋但還過得去的家; 並住在一個教導靈性與宗教課題的社區. 耶穌喜歡跟這些老師混在一起, 閱讀 問問題, 然後再閱讀. 到了青少年階段, 這個實體已經被認為是個拉比(Rabbi*)了. 除了學術上的追求—他主要的嗜好, 這個實體也花了許多小時 在他父親與叔叔身邊學習他們的貿易與木工技藝, 並採集各式各樣的藥草(herbs)以及具有治療利益的天然物質.

(*譯註:猶太教律法的專家或老師.)



耶穌

是個愛好孤獨的人, 再沒有其他事, 比夜晚偷溜出去, 更讓他歡喜了. 在他家村落的附近, 有個居高臨下的地方, 一個小山丘. 爬到小山丘頂端, 帶給耶穌一種內在的平安感, 那是他在別處找不到的平靜. 他習慣在那兒凝視著繁星, 想像什麼是沒有限制. 這種對於無限可能性的感覺是無以倫比的 在這些片刻 耶穌在靈性上成熟不少; 並不是因為雙親或靈性導師的教導 而是當他在凝視深邃的夜空時 於他內在找到的靜默.

在大約14歲的時候, 耶穌得到一個機會 和其他兩個也對靈性研讀有興趣的同鄉 一起跟隨鎮上拉比學習. 接下來 有好幾年 耶穌與一個團體一起祈禱冥想, 這個團體叫做隱修教派*. 這個過程使得耶穌磨掉他原本有些淘氣與叛逆的人格, 並且進一步精練他內在對於真理的渴求.


(*譯註: Essenes, 又稱苦修派)


漸漸地, 耶穌長大成人, 他發現他必須旅行 於是他開始走向一條道路, 一條每天都有不同感受的道路. 他開始一段朝聖之旅(pilgrimage), 雖然當時耶穌並不會想到這個詞彙, 他只是單純地稱為道路, 由聖靈與靜默引領的路. 他走過非洲的一部分, 以及印度的一部分. [我們在使用地名上有困難 因為這個器皿對於這些區域並不熟悉], 勇敢地面對飢餓與惡劣的天候, 耶穌走過許多哩疲憊的路, 造訪營火, 洞穴 以及神聖的地方, 求教於不同的人士, 有些人的想法與他家鄉的師承一致, 其他人則有不同的想法.


總是在學習, 累積智慧, 從中篩選, 挑出精華, 逐漸地, 更充分地感知到他是誰, 並不是那個在學習這些事情的人, 而是那個見證這個學習與跌倒過程的存有, 然後將這些經驗沉澱為真正有用的思想型態.


在這個階段, 耶穌漸漸地, 越來越覺察到他未來神聖服務的具像. 我們給予這個器皿: 山脈與甜水的影像, 那兒名叫喀什米爾(Kashmir), 是耶穌返鄉之前到過最遠的地方, 精確地說, 他下個旅程的目的地並不是家鄉, 而是通往[這個十分專注奉獻的實體感覺的]未來與他被撿選的神聖服務.


當這個實體旅行之際, 他的一個親戚, 即器皿所知的施洗者約翰(John the Baptist), 開始了他自己的神聖服務. 約翰感受到一股真實的強烈衝動 驅使他淨化自己 並允許所有不神聖的東西從他身上脫落. 約翰開始吸引追隨者到他身邊, 只憑著一個單純 直接的訊息, 那是亙古以來先知們傳遞的訊息: 回歸造物者, 停止犯錯(error), 並只服侍最高, 最佳的(目標). 這個實體開始他所謂的洗禮, 象徵性、儀式性地以水洗去所有的罪(sin). 約翰的純淨與領袖魅力為他帶來更大群的追隨者, 即使他選擇出現在沙漠的邊緣 人煙罕至的地方, 人們都跟隨他. 也就在這種地方, 約翰施洗者為耶穌施洗, 耶穌受到天啟後 開始他的神聖服務.


雖然約翰耶穌彼此是堂兄弟的親戚關係, 令人驚奇的是, 約翰認出耶穌的內在 並不只是個親戚 而是彌賽亞(Messiah), 就他的了解 這個詞彙的意思是"奉上主之名而來"[1]. 在那個片刻 一股巨大的力量從約翰移轉到耶穌 從耶穌移轉到約翰. 那真的是個令人驚奇的一天 我們可以將那一天視為耶穌的轉戾點, 在那一天 耶穌從 見證者移動到演員, 從存在(being)到行動(doing), 從潛能到實踐, 從內在轉到外在.


我們在此停頓一下, 回顧耶穌的旅程, 他走過荒野, 與所有找得到的智慧人士談話, 走過朝聖旅程的淨化過程, 在旅程中 沒有食物的供應 沒有舒適的環境; 只有兩支腳走在沙塵飛揚的路上 以及在每日的盡頭遇見不同的陌生人.


如果一個人希望創造出一個有深度與力量的生命, 如此的訓練是必須的; 耶穌做到了, 並不是因為他覺得這件事是對的, 而是因為對於真理的飢渴不斷牽引著他向前行 同時尋求之美是如此無法抗拒. 所以他的飢渴如同棍棒, 內在空間之美如同胡蘿蔔. 他能夠專注於內在是因為長期習慣處於靜默, 長期的身體鍛鍊, 以及長期的傾聽: 包括他人的聲音, 和他自己思維的聲音.


在這個冥想之前 有幾個實體在(剛才)談話過程中講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單純地觀察一個人的思維 覺察它們的升起, 不去評斷它們, 只覺察思維的內含, 特別是那些不斷重複出現的思維. 在這個過程中 一個人得以不斷地往內在深處探尋 只憑藉著細心的觀察.


在這個時期, 耶穌大多數的時候遠離任何的人際關係, 不分男女. 當然 這個實體仍然有他所愛的男人與女人. 只是一個流浪的傳道者, 他的人生並不容易與一個伴侶, 一個家庭相容, 耶穌感覺這些並不是他能夠分享的樂趣. 結果, 這個實體大部分時期都是一個人, 並滿足於無以言喻 卻十分深沉的人際關係: 包括他的母親, 兄弟, 堂兄弟, 弟子們. 耶穌可以看到這些人的心都跟他一樣 有著對於真理的飢渴. 幾乎所有關於耶穌的文獻都與這位老師在三年間訴說的故事有關, 我們發現不可能在器皿處於有意識狀態下述說這些細節, 因為這個器皿每次要求的接觸屬於特定的種類, 這些細節並不在這個範圍內.[2]


關於耶穌生命的要旨 我們可以說這個實體的人格是甜蜜卻狂熱的; 毫不留情地尋求, 毫不留情地自我觀察, 具有掌握人群本質的天賦能力, 在某些個案, 甚至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這個能力並不會讓他受到人群的喜愛, 因為一個實體不只能凝視你 還能看透你; 這是件令人驚恐的事, 所以他通常是個令人生畏的臨在. 無疑地, 那些宗教結構的權威人士發現這個實體越來越令人不安. 當時耶穌的家鄉的附近有一大群朱迪亞人(Judeans), 或稱為猶大部族, 這個部落的觀點相當地


"右翼", 或者說保守. 他們十分強調身體的姿態, 身體的衣著, 每日每時的適當儀式等等, 他們感覺堅守宗教儀式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靈性生活, 然而, 耶穌的觀點, 所有這些條例與規章, 一點也沒有幫助, 反而模糊了一個人對於造物者的視野.


這個實體非常希望人們做跟他堂兄約翰所建議的, 改變他們的生命, 如同這個器皿在她今早做禮拜時聽佈道, 牧師說"悔改"(repent)真正的意義是"回轉"(turn around), 將生命轉個方向. 這是耶穌所獲致的結論, 對他而言, 形而上的以色列猶大部落更重要; 靈性尋求者比外在的形式占更重要.


很自然地, 因為耶穌受過多年的神秘主義的訓練, 並且持續靜默的練習, 他對於那些把 遵守宗教儀式 與 靈性 畫等號的人們沒有多少耐心.



再者, 由於耶穌實體曾到過大城市的邊緣, 一些不是很繁華, 也不算很蠻荒的地帶

; 耶穌確信他的基本任務是喚醒所有分散各地的以色列部族.

隨著時間的推演, 猶太人的四散分離, 以及基督徒的拓展, 我們可以誠實地說 耶穌, 在很大的範圍內, 經過大約兩千年, 確實使他的訊息分享給所有迷失的人群.


他的訊息一直都是簡單的, 即使耶穌面臨瀕死的危機, 也沒有改變過.



他使用弟子們非常熟悉的東西來教導, 在當時的文化環境, 伴隨主餐的不是水, 而是葡萄酒

.

他對弟子們說 "當你吃這麵包, 記得我. 當你喝這葡萄酒, 記得我." 再一次, 這個詞彙"記得"(remember*), 如同"悔改" 是個關鍵字. 記得就是將所有成員(member)聚集在一起學習, 在地球這個大磨坊中一起服務.


(*譯註: re-member這個字可以拆成兩個字, re- 字首, 重新, 復原的意思. Member 的意思是成員. 與神對話叢書也曾提到這個字.)



耶穌

覺察到(剩下的)時間很短, 這個同樣的覺察, 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那些受到天啟的純淨實體中看到, 他們能夠掌握時間與空間更深沉的潮汐.


就實際的時間而言, 兩千年似乎不算是短時間. 凝視著橫跨七萬五千年的週期[3], 最後兩千年, 雙魚座週期, 確實是段短時間.


特別是耶穌, 在某種程度, 發展出在環形時間工作的能力, 因此他能同時覺察大眾共享的實相, 以及內在次元底下的實相. 在內在次元中, 最終時刻已經開始了. 發生在內在次元中的事情遠比浮現到物理次元的時刻早許多. 好比一顆巨大的命運之樹, 它的根部在天堂, 枝葉伸展到地球. 當事情發生在根部, 然後樹幹, 過了許久才會顯現在樹葉上, 才會在樹枝上開花結果.


這個實體並不嚴格地將他自己視為耶穌-基督, 上主之子, 如同許多人宣講的那樣. 他看到自己是個已經清空自己, 好讓他可以承擔更大的角色(persona). 他看到自己接受天父的歸來, 以及獻祭自己在天父裡內. 他看到自己是個一心只想完成天父計畫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 在某個時點, 他對弟子說 "我有你們不知道的主食與飲料"[4]. 他的弟子都很困惑 因為他們沒有給耶穌任何食物. 但耶穌對他們說 "我的食物是去實行差遣我來的天父旨意."


再次, 在這裡, 食物與飲料是個象徵, 表示真正滋養這個特別實體的東西.


這個實體並沒有 苛待自己 或 嘗試打敗人性. 毋寧說, 他渴望純粹, 他是如此地渴望, 於是縱身一躍, 失去自我, 失去小我(ego)的結構, 因這個結構的渴望與需求和天父的旨意有段距離. 對於耶穌而言, 其他所有事情都不算什麼, 他單純地允許它們掉落. 並不是這個實體否定他的根, 他的過去等等, 而是這個實體擁抱一個他視為天命的生涯.


這個天命卻只能一天一天地被定義.


他不能在任何一天知道天父的旨意 除了在今天.


因此 他教導的祈禱 要我們專注在今天, 並要求一些簡單的東西:


地球成為天堂一般, 讓我們將天堂帶到地球上.


讓所有人群彼此照顧. 讓人們審判對方的標準 跟他們希望被審判的標準一樣.


讓所有人讚美, 榮耀與大能只歸於造物者.[5]


我們凝視耶穌的一生中, 有耀眼的情節, 顯著突出的部分. 然而, 基督身分(Christhood)的斗篷並不總是如此光亮.



耶穌

承受苦難, 並伸開雙臂 在樹木製成的十字架上 給予了他的生命, 他的斗篷, 以及全部. 當我們凝視它犧牲的片刻, 我們引用 "不要照我的意思, 但照禰的意思" 這句話來指出這個實體奉獻的力量. 耶穌並不是沒有小我, 他仍然是個人類. 他有人格, 幽默, 憤怒, 所有的情緒. 他是個正常的實體, 容我們說, 在常態的參數範圍內. 他很幸運地擁有他的天賦, 並且純粹地一直持續他的奉獻.

確實, 這個實體的生命十分地被人景仰, 雖然人們只能透過不完美且記憶貧乏的記載與故事, 好比一塊煙霧瀰漫的玻璃, 來注視他


即使有著不完美與扭曲, 仍不能隱藏他所帶來的合一訊息, 這個器皿會稱之為



一的法則

(Law of One). 許多人, 包括在座各位, 傳說著 基督復臨(Second Coming). 我們要對你們每一位說, 基督身分的斗篷是每一個實體的天命. 從地球走到天堂, 從第三密度走到第四密度, 那是所有人都將走過的道路. 每一個人都有自我意識, 都有人格, 然而每一個人也都有天賦禮物與奉獻決心, 兩隻腳及一條沙塵飛揚的路. 祝福滿滿.

問答集



G: Q’uo, 耶穌是否覺察到他是個來到地球的流浪者? 耶穌如何面對他的苦難? 當他感覺的憤怒, 疑慮, 或挫折, 或痛苦等等, 他會跟自己說什麼?


當時 耶穌沒有方法覺察到任何宇宙的過往, 或其他世界 或外星實體的可能性. 無論如何這個實體受過優良訓練 是個神秘主義者, 並且感知到內在無限的空間.


關於這個實體面臨苦難時 如何處理自我意識, 這個實體差不多完全地移動到器皿所稱的共振(resonance). 當面臨苦難, 這個實體會進入意識內在的一個空間, 他在其中得以漂流在靜默中 並等待共振. 當共振來臨時, 絕不是以言語呈現, 而是純淨的情感, 這些感覺遠超過表面的憤怒或痛苦的感覺, 那是連結與光亮的感覺, 所以耶穌得以單純地斷開苦難, 讓苦難經過, 不去否定或抑制它, 而是允許它存在 甚至倚靠著它 將這真實的苦難奉獻給無限太一造物者 以全然的信心 讓它回到完美的地方.


真言總是這句: "要我做什麼?" 這個熾烈的關切凌駕所有情感與痛苦之上, 那是絕對的果決 可以穿透神性(godhead)之願望 並完成它. 對於耶穌而言, 那意味著將所有分散的人們聚集在一起, 帶他們進入一個覺知, 讓他們都想起自己是誰, 為什麼在這裡. 這個實體的天才在於他的目標夠崇高, 而能持續千年之久.


S: 我將抄本, 包含許多你的其他話語, 讀了一遍又一遍, 思考它們, 重複閱讀, 這些思想給予我很大的安慰. 我在此表達我永遠的感激.


我們謝謝你, 我的弟兄. 這是我們的喜悅與特許. 是否還有最後的問題?


我們謝謝你, 我的姊妹. 與你同在是個大喜樂.


請了解 我們一直與妳同在.


我們離開你們, 一如往常, 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離開.


我們與你一起歡欣 我們以adonai向你道別. Adonai.


 



(V)2004, 2009 Digested, adapted & translated by c.T.

原註



[1]


這段話傳統上與彌賽亞相連結, 首先見於詩篇(Psalm), 第118篇22-27節.


全文如下:


詩篇 第118篇--慶節遊行曲


-------------------------------------------



22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23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


24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歡喜。


25上主!我們求你救助,上主!我們求你賜福。


26奉上主之名而來的應該受讚頌,我們要由上主的殿內祝福你們。


27天主是上主,衪給我們光明;隆重列隊向祭壇角進行。



----------------------------



這段話同時被 馬太, 馬可, 及路加福音引用, 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大門時 人群呼喊著這段經文.





[2] 該器皿總是要求在耶穌-基督的意識內, 取得最高與最佳的接觸, 並且以有意識且安定的方式進行.



[3] This Age is much shorter than that in classic astrology, being one twelfth of the approximate 25,800-year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 or 2,150 years. The cycle to which they are referring is the third-density cycle. The major cycle, or the third-density length, is broken into three 25,000 year “harvests” as the Confederation calls them, and in turn those 25,000-year periods are divided into the twelve signs of the zodiac. (譯註: 譯者對於星象學所知粗淺, 保留這段原文, 供有心者研讀)


大意如下: 十二星座中 每個星座代表的時期約2,150年, 總共是25,800年. 大約而言 星際聯邦認為三個25,000年的總合 代表第三密度的長度: 75,000年. 在每個主週期(25,000年)的盡頭 會有個收割.


[4] 語出約翰福音第四章, 31-36:


31 這其間門徒請求耶穌說:「拉比,吃罷!


32 他卻回答說:「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們所不知道的。」


33 門徒便彼此問說:「難道有人給他送來了吃的嗎?」


34 耶穌向他們說:「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


35 你們不是說: 還有四個月才到收穫期嗎?看,我給你們說: 舉起你們的眼,細看田地,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


36 收割的人已領到工資,且為永生收集了果實,如此,撒種的和收割的將一同喜歡。」


[5] 原註: And, of course,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譯註: 語出馬太福音第六章,


---------------------------------------


09 所以,你們應當這樣祈禱: 我們在天的父! 願你的名被為聖,


10 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


11 我們的日用糧,求你今天賜給我們


12 寬免我們的罪債,如同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


13 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玄禾 的頭像
    玄禾

    第五密度新人類

    玄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