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療愈你的靈魂:從脆弱到擁有內在力量


----摘自《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2:身心靈全方位療愈》,作者:羅伊.馬丁納


療愈你的靈魂是一件極為矛盾的事。除非你願意流露自己的脆弱,針對傷口治療,才有療愈的希望;而一旦恢復健康,你就不再脆弱。你會變得真實、可靠,完全成為你、完全自由,不再是他人意見的囚犯。這世界會考驗你、困擾你,讓你覺得內疚,說你瘋了、排斥你、批評你、說你自私而冷漠、說你以前有多好。但是請注意,一旦你開始療愈自己的靈魂,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接下來,我要解釋靈魂受傷的原因:維持生存的最低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的靈魂利用情緒和感覺,溫和地引導我們走向完全的自由——放下阻擋我們成為自然真我的一切。而當我們正視我們自以為需要的東西時,就會看見另外一條路,靈魂透過這條路告訴我們什麼是“非我本性”的東西。我們必須學習,才能回到我們平和、安靜、有愛、有創意、有力量、有智慧、善於觀察、中立、溫暖和真實的本性。


帶我們遠離中心的並不是“我們”,這些都是療愈我們靈魂(來人世間體驗的這部分靈魂)的鏡子。經歷過越多療愈,就越能回到核心的真我。


你會學著將周遭世界當做自己的鏡子,用這些來療愈你的靈魂。這並不難,你必須保持警覺,瞭解狀況,採取行動,進行評估。有些發現對你而言會非常新奇,甚至可說是頓悟。讀完這章,你會完全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會有一股力量引導你找到你的自由——做自己的自由。


我們時常躲藏在合理的藉口後面,不去看不想看到的東西。這些藉口真實到我們開始相信這是真的。在會被“必須”這個詞觸發的人身上,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他們缺少做自己的自由。只要有人對他們說的話裡出現了“必須”或“一定要”這樣的字眼,他們就會激動地回應:“我不必做任何事。”許多人就是太過注重“有禮貌”這種虛偽的東西,凡事必須說“請”,聲調還要友善,然後也要求別人這麼做。為什麼要這樣呢?不過就是要傳達資訊罷了,說話的態度會影響所傳達資訊的真實性嗎?


當我們是真實的自己時,遇到“必須”或“一定要”這樣的字眼,就有若干選擇,因為真實等於保持中立。


選擇一


往自己的內在探尋,看看你想不想做對方要你做的事,而不去管對方說話的態度如何。


選擇二


以中立的角度觀察對方,注意對方是否緊張、有壓力,使他忘了禮貌。出於憐憫,你可以幫助這個人瞭解他心中壓力的本質。


選擇三


你可以用慈悲的態度向對方說:“我會懷著親愛且樂意的態度為你做這件事,不過我想告訴你,你對我講話的方式有點緊張、粗魯、命令式,而以你這種要求協助的態度,旁人是不會好好回應你的。”你完全超脫了,不受結果困擾。


真誠的人,其特色為:


保持中立:不涉及私人。


他的溝通無懈可擊。


懷著熱情且不抗拒的心態做每一件事。


不會因為任何事或任何人而失去平衡。


療愈靈魂就會談到“情緒智商”,也就是所謂的EQ。最後,你會得到完全的平靜,這意味安詳、順著生命之流、有力量、不受外界的影響。


自從丹尼爾.高曼那本介紹情緒智商的革命性著作於一九九五年間問世之後,EQ(情緒智商)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在這之前,情緒在公司裡一直是個禁忌,在工作上表露情緒會被視為不專業。


不同于智力商數,情緒智商可以改進。根據高曼的說法,EQ談的是自我控制,是不回應他人情緒,而是等待和觀察的能力。我要進一步闡述:高EQ並不是自我控制,而是持續針對動搖你情緒平衡的任何事物下功夫;經過一段時間,你不必再控制自己的衝動,因為你的脆弱易感已經降低到不會再被觸發。以前會引發激烈(內在)反應的情境,對你不再是壓力。而你的壓力敏感度,百分之百與你靈魂受傷的程度有關。


請覺察我沒有寫出來的事實:你對壓力如何反應。冷靜和鎮定的外在表現,大部分是透過學習得到的,外在看起來可能很平靜,但其實內在壓力正逐步升高。


現在你應該開始對這個觀念有些瞭解了。我們要開始檢視療愈靈魂的幾個基本面向:你投射給外界看的幾種需求。


你的需求


維持生存的最低需求


嬰兒時,你有幾項基本需求必須得到滿足,否則無法生存下去,而這些需求必須由照顧者提供。小孩被設定的程式是要求生存,因此會表現出可以吸引他所需要的注意力的行為。這情況會以正面及負面的方式出現。而一旦你脫掉尿布,學著不依賴外在世界就變得非常重要。


孩提時期滿足需求的方式被忽略了,充分說明童年時期你的靈魂遭受過多少創傷,到今天,你還在彌補那份痛。大部分人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極為抗拒,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習性,對他們來說,這已經變成了事實。當你經歷抗拒時,認清靈魂受到的創傷就變得很困難。


每一種形式的抗拒,都表示靈魂中有個傷口,也就是說,靈魂中的每個傷口都是一扇通往療愈的大門。你一個一個地突破所有尚未解決的課題,才能體驗到自由。而我們在生理、心理和靈性上都有需求。


生理需求


出生後,我們需要關愛、營養、溫暖(衣服)、衛生、活動,這些是整個人生的基本需求。此外,我們還需要溫柔的碰觸和輕柔的話語,才能保持活力與健康,併發展出強健的免疫系統(對缺乏這方面體驗的人來說,按摩是個健康的選擇)。當我們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身體就會受苦,於是成長停滯,而這也會連帶影響我們的心理。


心理需求


這與學習過程有關,包括分辨是非的能力。我們學習講話、走路、吃東西、穿衣服、衛生保健、控制膀胱。我們受眼中所見的周遭環境刺激,例如父母有多嚴厲、多依賴、多有同理心、多慈愛,這些都深深影響這個孩子。我們會模仿父母,而且往往不只小時候模仿,長大後亦然。許多人大聲說自己永遠不要像爸爸媽媽那樣,卻在三十年後發現自己就像父母當年的翻版。


我們可以從與他人的每次邂逅中學習。長大後,周遭的人就是最好的鏡子,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成長。


靈性需求


靈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羅盤,引導我們走向無條件、宇宙的愛(也就是所謂的“開悟”)。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被教導要努力追求有條件的愛,這是我們所知和所做的。勇敢面對自我(那個受傷的靈魂)是一件很美的事。


大部分缺乏愛和關注的人,都會枯萎並死去。在一起好長一段時間的夫妻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一方死去,另一方不久後也會跟著離開。


誠實面對自己的需求,辨識創傷


維持生存的最低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會引發痛苦和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無刺激的環境無法引發你去探索並學習,處在這樣的地方會心理畸形。當你沒有得到肯定、讚美、認可、贊同和確認,EQ就會變低,而大大降低生命的品質。這樣一來,你可能飽受負面信念之苦,而阻礙了你的成功之路。


這些都是靈性需求的項目,它們會影響我們如何感知愛。


我把幾項基本需求列出來,方便讀者辨識自己的創傷:


接納


關注


賞識


贊同


讚美


認可


尊重


信任


關心


辨認


確認


瞭解


把你認為對你很重要的勾出來,至少選三項(當然你很可能全選)。請誠實面對自己。如果你的需求一直無法被滿足,那麼為了得到滿足,你絕對會想盡辦法找尋補償方式,不過大部分人都用了負面的方式。


十二項靈性需求


接納


如果在你的清單中,“接納”排名很高,這就表示你不接納自己,而且會從外在尋求接納。你會渴望成為團體、社團或俱樂部的一員,社交對你來說很重要,如果別人沒邀請你參加派對,你就會生氣。


肯定句:我愛我自己,接納現在的自己;當別人不接納我時,我會接受這件事。(將這個肯定句加入你的五大元素練習中)。


關注


如果“關注”是你的觸發因數,你會使盡氣力,企圖得到別人的關注。你會從穿著打扮上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不管是好印象或壞印象。對關注上癮的名人會說:“只要有寫到我就好了,管他是怎麼寫的。”


不管正面或是負面,你已經發展出引人關注的才能。你擅長說話、長得好看又擁有特殊才能,會得到正面關注。而獲得負面關注的方式則是透過生病、抱怨、挖苦、大聲說話、粗暴、情緒化(經常哭)或成為受害者。只要聚光燈不在你身上,你就焦躁不安,然後立刻採取行動:拿起電話或登門拜訪。別人沒有提到你,會讓你很不好受。


肯定句:我愛我自己,接納我自己,即使我不是關注的焦點。而且沒受到關注,我覺得很好。


賞識


尋求“賞識”的人總是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你不遺餘力地取悅他人:你買昂貴的禮物;你的工作成果永遠完美無瑕;你的出現永遠是因為別人;你不斷付出。而一旦別人重視你的意圖,你就會覺得很糟糕。


肯定句:我愛我自己,重視我自己的價值。從現在起,我最擅長拒絕他人,即使別人不賞識我,我也覺得非常好。


贊同


尋求“贊同”就像尋求批准。只有在這時候,你才會稍微徵詢別人的意見,或希望別人讚美你。你的目標是取悅別人,讚美的話對你非常重要,友善的微笑和點頭表示同意也同等重要。別人的意見對你意義非凡,你認為批評都是針對你這個人而來的,於是會努力彌補。


肯定句:我接納、贊同現在的自己,而且我不需要別人的贊同來讓自己感覺很好。我以中立的態度接受批評。


讚美


如果要得到外界的“讚美”,你才會覺得不錯,那你跟尋求“贊同”的人沒什麼兩樣。對你來說,講出來的話才重要,你需要聽到別人關心你、愛你,說你看起來很好。你一直在尋求讚美,所以批評對你具有毀滅性,會讓你因而受苦。你總是考慮著別人的喜好。


肯定句:我愛我自己,以自己為傲。現在的我拒絕沉溺於讚美,就算沒有得到讚美,我也泰然自處。


認可


如果“認可”對你很重要,那麼你可能擁有許多證書和頭銜。你重視職業生涯、地位和聲望,你是專屬俱樂部的會員,擁有美麗的東西和昂貴的品味。你做每一件事都努力做到頂尖。你是贏家,失敗不是你的選項。


肯定句:我愛我自己、認可我自己。我放棄所有從外在尋求認可的需求,沒有別人的認可,我也覺得非常好。


尊重


如果“尊重”在你的清單中排名頗高,那麼你對尊重你的人最敏感。你常使用尊重這個詞。規則很重要。對你來說,別人喜歡你很重要。


肯定句:我愛我自己,並尊重自己,我完全放下要他人尊重我的需求。


信任


如果“信任”是你在意的事,那麼你對他人的信任一定不只一次遭到破壞。在友誼中,信任是個大問題。你不相信許多人,而贏得你信任的人則贏得你的忠誠。如果有人違背了你的信任,你會覺得十分震驚。另外,你也渴望別人信任你。


肯定句:我愛我自己,完全信任自己,我相信我可以放下對信任的追求。


關心


如果“關心”對你很重要,那麼你喜歡照顧別人,也喜歡被照顧。你會找尋你可以照顧,而且也會照顧你的人。


肯定句:我愛我自己、照顧我自己,我放下照顧別人的需求。


辨認


如果“辨認”很重要,你會確保讓別人記得你。對你來說,別人記得你的名字很重要,你會設法讓自己的名字清楚地出現在你的桌上和房子的大門口。你養成了某些習慣,以確定別人認得你。你對每個人道早安,一旦沒有得到回應,就覺得受傷。


肯定句:我承認自己有辨認的需求,我接納我自己,並永遠放下這個需求。


確認


許多人尋求“確認”,這點與“贊同”和“接納”有微妙的關連。確認與覺得不安全或覺得不受歡迎相連結。原則上,我們談的是害羞的人,他們鮮少表現自己,不喜歡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關注”是他們極力回避的事。然而,只要他們不是關注的焦點,他們的確想要別人的確認。


肯定句:我在我自己之內尋求確認,不再需要別人確認我的存在。我覺得安全,覺得自己完全存在。


瞭解


清單上的最後一項是“瞭解”。對這方面很脆弱的人來說,被瞭解,以及為了自己而瞭解某事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經常把相同的解釋重複三遍,而大部分時候,他們覺得被誤解了,這讓他們受傷很深。他們也喜歡知道所有事,例如度假的目的地。


肯定句:當我被誤解時,我覺得很平靜。我接納我自己,在別人不瞭解我的時候,也能舒適自在。


負面特徵


覺察自己的陰暗面很重要。當別人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時,你就會用很情緒化的方式反應、你會失望、憤怒、語帶批判,因為你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


當別人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時,你為什麼會有情緒化的反應?請把觸發你情緒的因數和你的反應列出來。


未痊癒的靈魂(尚未處理的衝突)


未痊癒的靈魂,症狀表現在情緒和敏感度上。情緒源自於尚未處理的衝突(傷害),敏感度則是指我們體驗情緒和觸發因數的強度——從隱隱約約,到超級強烈。靈魂痊癒的情況越好,我們的敏感度就會減少。而情緒主要顯現在我們的行為上,除非去壓抑它,那麼壓抑情緒就會導致內在能量的混亂。


我們會以某些身體感受的方式體驗到情緒,當我們提到某種情緒時,其實說的是體內的那種感覺。例如當你生氣時,那是你對某個觸發因數的反應,是某件事惹你生氣了。不過,當你問一個生氣的人他有何感覺時,他就會描述他體驗到的感受(並沒有貼上“憤怒”這個情緒標籤)——例如覺得胸口有一股壓力,呼吸加快。


我們體驗到的情緒往往是負面的,不過如果我們讓伴隨情緒的能量流動,那麼情緒其實並不帶任何正、負電荷。然後我們會覺得如釋重負,可以回到做自己的基本感覺。情緒讓我們遠離自己的本性,告訴我們靈魂曾經受到的傷害,告訴我們何謂“非我本性”。


在我們轉世之前,就已經與此生的重要人物——父母、朋友、“敵人”、伴侶、子孫等等——約定好,請這些人不斷地將鏡子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照見尚未處理的衝突和傷害,一次又一次地給我們機會,去解決衝突或療愈傷口。


你被觸動得越厲害,表示創傷越大。是你設定的意念讓你在某個特定時間面臨重大轉變,然後一步步放掉你的情緒包袱和老舊模式,並超越你的信念。在這當中,情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情緒會將尚未痊癒的過去顯現在你面前。療愈傷口是你的業力責任,如此一來,才能降低你對外來刺激的敏感度。


如果我們的“不情緒化”是因為治癒了尚未療愈的過往,那我們會變得對自己的“本性”(也就是我們真正是誰)更敏感,變得更加真誠。而如果“不情緒化”是因為壓抑情緒造成的,那我們對本性的敏感度就會降低,內在的真誠度也隨之下降。


愛的替代品:補償我們的脆弱


當我們的靈性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尋求補償。為了不讓自己感覺到脆弱,我們找到了許多方法:抽煙、喝酒、拿乖戾或腳踏實地的態度做擋箭牌;咬著嘴唇,把注意力集中在別的事物上;啃噬掉自己的悲痛;吸食古柯?或抽大麻;讓自己冷漠,麻醉情緒;把自己關閉起來;拒絕親密,和別人保持距離;靠藥物讓自己鎮定;看電視、吃甜食、喝許多水;藉著淋浴把它沖掉、靠走路讓它散掉;盯著魚缸裡的金魚;對某人大叫;從外在尋求確認;抱怨、生病,或是變成工作狂。


在感覺到疼痛、緊張或情緒的那一刻,我們轉身做其他事。雖然一時沒事,可是傷口還在,遲早會出毛病。


你會做些什麼來避開疼痛呢?列出你的逃避行為,並留意那些模式,例如:在衝突時生氣地走開,或者根本不面對,以免傷害對方;撒謊或扭曲事實,讓對方覺得事情沒那麼冷酷無情;假裝與眾不同,要別人喜歡你。


這張清單對靈魂的療愈相當重要,列得越多,你就越清楚自己受到的傷害。


謊言機制


小時候,因為某些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在許多方面受過傷。為此,我們“雇用”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或養父母,讓轉世前那些尚未處理的過往浮現。有趣的是:來自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對父母行為的反應可能完全不同(這就讓我們確定了轉世這件事)。


那些傷害有一大部分是在我們投胎到這裡之前就存在的。當我們受傷或覺得受傷時,那其實是一段尚未療愈的創傷的記憶;即使那常常看起來像是重新受的傷,其實重新受傷的機會很少(不過有時候的確有可能)。


當我們覺得疼痛,情緒就跟著產生了。我們不想要那份疼痛,於是找尋解決之道,這可以透過接納自己,以及傳送愛給受過傷的那部分自己(常常被稱為(內在小孩)來達到。


而只要我們沒有返回真實的自我(在那裡可以感受到愛),就會找尋麻醉疼痛的方法。麻醉是暫時的,不過終究會變成真實自我的一部分。我們會麻醉了自己的潛力、才幹、愛人和被愛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正向特質(見圖21)。藉著壓抑疼痛,我們可以表現出一副沒事的樣子,有時候,我們實在裝得太好了,好到往往會相信那樣的自己,並以為我們會一帆風順。男人就非常擅長這樣愚弄自己和女人。


我們丟進謊言機制裡的“疼痛”越多,我們的光(我們的真誠和獨特性)就越難照進這世界。因為錯誤的自我認同和壓抑,我們的光越來越微弱,然後陰影越來越大,而且默默地接管一切。


“似曾相識”法則


我們透過人、事、物不斷吸引或創造情境(因為我們還要從中學習某些功課),直到我們不再因為同樣的事件而變得情緒化,或直到我們學會了那項功課。但如果脆弱不顯現出來,我們就無法認清自己的創傷在哪裡,也因此無法療愈創傷。這會變成我們的一部分陰影,而靈魂就必須找到其他方法,好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到“似曾相識”的情境上(也就是本身不斷重複的情境)。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靈魂會讓我們感受到心中的抗拒,或者感受到靈魂對某事或某人的判斷,又或者透過身體的疼痛或疾病。我們會感覺到渴望、會做夢,或者會一再出現同樣的想法。


我們帶著抗拒所做的一切都指向靈魂的傷口。


我們所有的疾病和意外都和靈魂有關。


我們所有的希望、目標或渴望都源自於靈魂。


我們所有一再出現的想法都反映出靈魂的許多面向。


我們所有的衝突都來自於靈魂。


我們所有的判斷都來自於受壓抑的自我(靈魂)。


舉例來說,你結束了一段感情,因為你認為對方不誠實:他給了許多承諾,不過做到的少之又少;他永遠有新的藉口,而你覺得不受尊重。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輾轉反側,你切斷所有聯繫,然後順其自然。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這個人的行徑跟你父親以往的行徑相同,而你對這一點還是覺得很受傷。只要一直不處理,你在人生路上就會繼續遇到這樣的事件,即使有了新戀情也不例外。


你會不斷地接觸到同樣的疼痛,繼續壓抑或隱藏這樣的痛。於是你繼續搖搖晃晃地往前行,持續一生,除非……你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最終,你必須做出有意識的抉擇,你必須學會辨認、體驗、認可、學習這個課題、接納,然後放掉這份疼痛。


親密關係是療愈靈魂的最佳情境。這類情境會讓你變得情緒化或覺得受傷,然後才會出現適當時機,讓你真正採取行動,處理受壓抑的舊傷。


也就是說,情緒和覺得受傷是療愈你自己的理想時刻,因此,你必須心懷感恩,感激對方拿著鏡子在你前方照見你的靈魂,讓你有了療愈的新機會。


如果這個情境沒有為你做任何事,請想辦法辨認出它來。每次體驗到疼痛、情緒或覺得受傷時,毫無例外的,一定是你的靈魂有個傷口。因此,如果你的人生有優先順序,療愈靈魂就應該排在第一順位!


如果身處在觸發了你的情境中,卻無法立即解決問題,那麼只要辨識,並認可那個情境,把那一刻記下來(把它保存起來,記在心裡,或者最好寫下來),忍過那份疼痛,然後盡可能在同一天把這件事解決掉。


如果你做了前一章的那些練習,那麼你會在晚上評估當天有哪些事進行得不順利、什麼時候你使不上力。然後,你會採用REAL-AL程式(辨認、體驗、認可、學習這個課題、接納,然後放掉這份疼痛)。


你運用五大元素來整合你以不同角度體驗這份情境所需的特質,同時運用這些特質再度經歷那些情境,直到你能夠帶著疼痛體驗一切。


越常做這樣的練習,你的人生就會變得越自在(抗拒和疼痛減少,流暢度增加),然後就越能享受到做自己的甜美果實。


 


延伸閱讀: 療愈你的靈魂:從脆弱到擁有內在力量(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玄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